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2021年10月,省委书记楼阳生在首批省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揭牌仪式上强调,成立产业研究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也是我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又一具体行动。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成立工作专班,出台政策措施,加大产业研究院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对接,致力于实现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为濮阳实现高质量发展蓄积强大动力。
今年1月4日,首批10个濮阳市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市产业研究院建设掀开了崭新篇章。
创立研究院
建设创新濮阳的具体实践
产业研究院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创新平台,对于实现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打通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市委书记杨青玖指出:“创立市级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是建设创新濮阳、打造中部创新开放高地的重大行动。”
濮阳地处省际边缘,远离经济中心辐射。创新驱动既是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又是最突出的短板弱项。近年来,我市抢抓全省实施“十大战略”重大机遇,掐住企业创新这一关键“穴位”,以共性技术研发为牵引,加快建设产业研究院,着力培育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硬核。
为建好市级产业研究院,我市多次召集有关部门研究,精心筛选首批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首批市级产业研究院,涵盖了氢能、电子化学品、聚碳酸酯新材料、高端润滑材料、生物基可降解材料、高端锂电材料、油气装备、现代家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产业。
为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攻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质量效益,我市今年初制定出台的《濮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奖励政策》中明确规定,对新认定的省级、市级产业研究院的牵头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
除了政策措施和“真金白银”的扶持,在挂牌之初,我市还要求各级各部门在促进成果转化上出实招,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把产业研究院作为“源头活水”来抓,积极构建贯通产学研用的科技创新全过程支撑体系,在求新求变中形成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市级产业研究院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市多次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与省工信厅、省科学院等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将濮阳的相关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省创新体系。其中,我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业,成功创建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并获批组建河南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了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零的突破。
此外,我市还积极推介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河南省先进硫产业研究院;依托濮阳市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筹建氢能源与碳中和省实验室……
发挥优势
挖掘创新发展“源头活水”
日前,记者走进由宏业控股集团牵头成立的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下设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省生物基材料中试基地,形成了集基础研究、小试开发、中试放大及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据介绍,产业研究院每年开展20余个产业化研究、基础性研究课题,既为企业挖潜增效,又助推企业转产迭代。国家实施禁限塑政策,企业迅速抢占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先机,赢得了巨大发展空间。宏业控股集团党委书记、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志勇表示:“未来,我们将依靠科技创新,继续加快发展,力争到2025年把集团打造为年产值100亿元、利税超2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除了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我市其他几个产业研究院,同样成为助推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的新动力——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培育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围绕氢燃料电池电堆、燃料发动机动力系统、膜电极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沁泰康与华龙区筹建氢能产业研究院、共建氢能产业园,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利税6亿元以上。
聚碳酸酯被称为“工程塑料之王”。近年来,盛通聚源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为本,专注于做全降解材料和聚酯类新材料的领航者。该公司投资19.5亿元建设的13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于2019年11月一次性试车成功。项目利用的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河南省化工新材料领域的空白。我市由盛通聚源牵头组建了市聚碳酸酯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该院今后将继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努力做精做强做优,奋力领跑化工新材料行业领域,为河南打造材料强省贡献力量。市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专注于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领域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和高新技术、高科技产品研发,已在全国100余家三甲医院落地超声AI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实现了对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濮阳医学大数据产业园正在建设,项目整体建成后,预计将带动各类企业总投资超30亿元,年产业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新增税收10亿元以上,将濮阳打造成新兴的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市高端润滑材料产业研究院、市电子化学品产业研究院、市油气装备产业研究院……各自发展,各有千秋!
成立近半年来,我市各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头部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对接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携手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让科研和产业结合得更加紧密,真正使科研课题来自于产业需求,把科研成果落在产业发展上,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集聚人才
为研究院发展“培根铸魂”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采访中,我市各产业研究院负责人普遍反映,人才在建设产业研究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第一资源,是核心和灵魂。
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是由濮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和蔚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创新平台。蔚林新材料董事长郭同新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逻辑起点。精细化工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上下苦功夫,还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创新驱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归根结底还是引进人才。”
目前,研发中心已从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引进4个科研创新团队,组建了5个联合实验室,并拟与省科学院、联合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彭孝军院士创新团队,共同打造河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
“2022年,我们将争创河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到2025年,计划实现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10个以上,努力将产业研究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相关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谈及未来发展目标,郭同新信心满满。
作为我市唯一一家省级产业研究院——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为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学者,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其每年开展“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开放课题”等技术攻关项目。目前,该产业研究院拥有研发人员288人,其中固定研发人员256人、客座研发人员32人,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团队,完成开发农业剩余物综合利用新工艺、纤维素水解生产乙酰丙酸等新技术18项,授权发明专利186件,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项。
实现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6月9日召开的全市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暨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大会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引育,到2025年,全市新增100名左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吸引12万名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才来濮留濮创业就业,培训48万名技能人才,培养16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吸引2万名在外人才回归。
创新无止境,建设产业研究院任重而道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产业研究院建设步伐会更快更坚定,将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奋力向打造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和人才强市目标迈进!记者 段利梅 王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