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粉末状固体,去年竟然为濮阳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成电子”)创下营业收入13.9亿元、净利润2.5亿元的佳绩。
6月7日,惠成电子展示厅里,一个个玻璃瓶里的白色粉末状固体在记者看来并无差异,但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名字和用途。“我们公司研发、生产的产品有上百种,这里展示的只是一小部分。”惠成电子董事长王中锋说。
从作坊式企业成长为上市公司,谈及企业20年的发展历程,王中锋感慨万分:“惠成电子每前行一步,靠的都是创新的力量。”
一个“新”字,道出了公司发展的秘诀。
打破垄断,向创新要出路
成立于2002年的惠成电子专业致力于电子电气封装材料、有机光电材料中间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15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上市以来,利税累计达13亿元。
创业初期,王中锋到南方考察,发现国内市场顺酐酸酐衍生物规模化生产存在很大的空白,多种产品几近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几乎尽由国外垄断。
“外国人能做出来的,咱中国人也能做出来!”王中锋决心在顺酐酸酐衍生物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来。历经2000余个日夜、无数次反复试验,惠成电子终于在2007年突破了传统工艺的技术壁垒,研究开发出“裂解乙烯碳四碳五资源高效利用制备酸酐类电子材料新技术”,点“碳”成金,进而引发产业革命,突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酸酐类产业化空白。该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产品系列专利获得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河南省首届专利奖一等奖。
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国际垄断后,王中锋带领惠成电子一路发展壮大,根据客户需求开展量身定制,持续为客户提供行业领先水平的高品质产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荣誉接踵而至,2020年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人才支撑,向创新要发展
8日凌晨1时,惠成电子技术中心6000平方米的研发大楼灯火通明,检测中心主任张飞飞和同事在忙着做实验分析。
“生产车间24小时运转,我们检测中心也是24小时不停摆。”张飞飞介绍,每一项技术创新、每一次产品升级,都离不开无数次的检测比对,这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做支撑。该公司技术中心下设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封装材料工程实验室三个省级研发平台,同时在郑州设有电子材料应用测试中心,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我们完全具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条件,具备科研成果转化的工程化能力。”
“研发和测试往往是交互进行的,灵活的创新机制让研发团队更具活力。”张飞飞介绍,公司致力于打造自由开放的内部创新创业平台:人人可以发起项目,人人可以参与项目,自由组合并形成项目团队,从而激活企业内部的创新创业能力。
张飞飞是平顶山人,2016年硕士毕业后来到惠成电子工作,迅速成长为公司骨干,收入实行年薪制,还持有公司股份。已在濮阳买房买车的他坦言,这几年自己的成长发展超过预期。
目前,惠成电子拥有一支以王中锋为企业技术带头人,技术强、专业精、年轻化的创新团队,专业从事研发人员160余人。公司注重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制定了形式多样的人才激励政策和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为员工综合素质及岗位技能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的不断促进,提供了多元化的通道和成长机会。
破解“密码”,向创新要效益
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正日益凸显,一个个含“新”量的技术方案变成具有含“金”量的高价值专利:截至目前,惠成电子拥有授权专利92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53项、国外发明专利4项,创造了众多的行业内“第一家”及“唯一一家”。
“技术领先、成本优势、产品线持续优化延伸是我们成功的关键。”研发部总监冯海东介绍,公司研发、生产的部分产品技术领先,填补了国内工业化生产的空白,降低了国内市场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同时,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响应客户需求,从而与客户建立起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技术驱动未来”理念引领下,惠成电子坚持持续性的技术研发投入及产品与服务创新规划,2021年在研发方面的费用支出超过7000万元。
“我们通过及时掌握行业动态趋势和市场需求,就新产品与客户在研发和技术环节开展合作,持续进行对应的小试和中试研究,并在中试环节加大投入,用以攻克技术关键点、优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为产品能够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冯海东说。
在惠成电子,从研发团队到生产团队,都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
“学历本科起步。”透过大玻璃窗,冯海东指着正在做实验的工作人员说,“他们都有股份。”朝着早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共同目标,大家都把实验进度往前赶,工作激情高昂。
“惠于社会,成于细微”是惠成电子的经营理念。对惠成人来说,社会就是市场,细微见于创新。正是科技创新使惠成电子赢得了市场,抢占了先机,获取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密码。记者 史瑞红 王庆红 通讯员 于慧娟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