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小舢板”变身“航母群”
——我市以龙头企业带动打造创新产业联盟纪实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6-13 07:12:29   

濮阳市生物基及生物降解材料产业联盟——我市产业联盟大家族又添新成员!6月7日,市委书记杨青玖亲手把这个产业联盟的牌子递交到该联盟负责人手中。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陆续成立了氢能产业联盟、聚碳新材料产业联盟等多个产业联盟。这标志着我市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依托,“抱团取暖”式产业发展模式,正在日趋成形,这对于培育新型产业集群基地、做大做强产业链,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以化工行业为例,多年来,依托中原油田油气资源,相继催生出中原乙烯、中原大化、丰利石化、盛源石化、惠成电子等一大批行业的翘楚,这些企业在濮阳深耕多年,无论从人才、技术,还是产品、市场,都处于龙头地位。受其影响带动,更多的企业在濮落地生根。到2021年,我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达164家,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总量约占全省化工产业的20%以上。万船齐发的局面固然可喜,但由于所有企业都是各自为战,受行业产能过剩、供需矛盾以及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其发展空间受限。加上产业链单一、协同性差以及重点龙头项目集聚效应不明显,全市石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并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协作体系。

船大抗风浪。我市几大产业联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聚碳新材料产业联盟的成立,等于让所有化工企业抱团发展,不仅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而且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濮阳市远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衍品深有感触地说。远东科技除每年生产75万吨丙烷之外,还产出8300万立方米的副产品氢气,因为企业单兵作战,没有管网把生产的氢气输送到专门的制氢企业,导致80%以上的氢气不得不放空烧掉,每年白白损失1亿元。产业联盟成立后,政府相关部门为解决企业面临的这些困难,正加紧在化工基地间铺设公共管网。管网建成后,不仅可以让作为上游企业的远东科技的氢气得到有效利用,增加一大笔经济效益,而且其生产的丙烷主产品也可以就近输送给化工基地内的中游化工企业。这些中游化工企业再也不用到外地去拉原料了,每年能节约很多运输成本。

“整个化工行业从上游的普通化工产品到下游的新材料、功能化学品,上游企业的化工产品成为中游企业的原材料,中游企业的产品又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上中下游企业必须互为依托、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才能共同发展。聚碳新材料产业联盟的成立,对于延链补链、协同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濮阳市盛源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息辰对记者说,目前,整个聚碳新材料产业上中下游的链条布局尚有缺失,一些中游企业所需的原材料,由于本地没有相关的上游企业而必须从外地进货,而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又因为本地下游相关企业“断链”,又不得不销售给外地企业。

“产业联盟成立后,面对产业链条缺失环节的情况,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在招商时,有意识地针对产业链缺失的环节去补齐短板,变同质化为差异化。目前,相关部门正与国内十几家有实力的目标企业进行招商洽谈,努力将它们引进来,实现延链补链强链。”王息辰说,“产业联盟不仅仅是‘抱团取暖’,更是让所有企业拧成一股绳,形成拳头优势、品牌优势。以前,我们联盟的33家企业成员就像是各自在大海上漂浮的‘小舢板’,如今就成了一个‘航母’战斗群,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大大提升。”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在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也将氢(氨)储能列入“十四五”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新型储能标准体系重点方向,以及“十四五”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把“规划建设‘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加快氢能全产业链研发和一体化布局”作为一项重要决策。

石化产业领跑全省的濮阳,再次被推到了发展氢能产业的最前沿。如何把握好这一难得历史机遇,以氢能及能源产业实现换道领跑、弯道超车的战略目标,成为一个新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目前已有20余家氢能企业落户濮阳。其中不乏中原油田氢能研究院、中沁泰康科技能源集团、广东国鸿氢能科技、天能集团等多家人才集聚、技术实力雄厚、名头响亮的龙头企业,濮阳市氢能产业联盟正是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应运而生。

6月9日,记者在中沁泰康科技能源集团(濮阳)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正在生产车间紧张地忙碌着;产品展示厅内,摆放着刚刚生产出来的电堆、氢燃料发电机系统、膜电极……

“氢能产业虽然在濮阳刚刚起步,但是起点高、标准高、规划长远,从顶层设计、招商引资,到企业项目落地、手续办理和各种配套服务方面都超乎我们的预料。”该公司总经理刘志敏对记者说,氢能产业要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也必须尽快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制氢、氢气瓶及压缩机、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动力系统集成,到整车制造、加氢站及加氢设备、用户终端等,缺一不可。濮阳市在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对这些方面已经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到2024年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条,氢能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氢能产业联盟的成立更像一场及时雨,有利于助推氢能企业联动合作,引领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与‘鲁氢经济带’‘河北沿海氢能应用示范带’‘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城市产业对接和创新合作,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会、招商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刘志敏谈起自己的感受滔滔不绝。

“我们产业联盟不仅有详细的章程,每家企业成员都签订了承诺书,不仅可以避免企业之间经常出现的市场和产品价格恶性竞争、技术人才‘挖墙脚’等不良现象,而且还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感情联络和信息交流。”河南省宗惠氢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东峰说,“以前各个企业的负责人很少见面,见了面也互相不认识。现在有了联盟,大家经常在一起沟通交流、互通信息。”高东峰还告诉记者一个小细节,如今各家企业负责人跑市场时,都顺便捎带着联盟其他企业的宣传册,帮助推销。在外边探听到有利于其他企业的相关信息,也会及时向该企业负责人“通风报信”。上个月,中沁泰康就是从盟友企业负责人口中得知一条重要信息后,马上行动,成功招来两个与本公司业务相关联的新项目。

放眼国内和全省,如果论起行业翘楚,濮阳的生物基及生物降解材料行业可谓当仁不让。在宏业化工、龙都天仁、星汉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我市相继建成了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中试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研发平台,成立了省可降解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形成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我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年产能达50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已成为全国两家之一、全省唯一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在如此局面下,濮阳市生物基及生物降解材料产业联盟的成立,必将使得这个新兴行业“航母群”,重新劈波斩浪,扬帆起航。

蔓蔓日茂,芝成灵华。相信,经过几年发展,我市以龙头企业带动打造的多个抱团发展的创新产业联盟,必将在各自领域耕耘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记者 贺德敬 陈增勋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