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仅传播科学知识,也传播科学精神。张社芹隔三岔五来到田间地头,为果农、菜农提供技术指导。“每一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做科普,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而且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来说,科普工作也有助于科研,科普过程中的科学规划和思考价值绝非几篇论文能够相比。”市科协“十百千万”科普工程专家代表张社芹说。
今年以来,市科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八次党代会和省科协九届五次全会精神,提出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驱动,实施六大工程,做好十项重点工作的“12610”战略部署,团结和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新时代,为濮阳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服务。
助力创新驱动,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取得新进展
为服务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科协制订《2022年濮阳市“科创中国”工作方案》,通过实施“六个一”,整合政府、学会、企业、市场各方资源,打通国内外科技、人才、项目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对接渠道,助力我市争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
一是用好一个科创数字平台。截至目前,市科协已引导我市 516家科技型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入驻中国科协“科创中国”数字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成果展示、技术路演、项目推介等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二是形成一套会地合作机制。今年以来,市科协与6家全国学会、高校及科创载体进行对接,促成我市与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兵工学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市科协正协调推进省科协与我市签订《共同创建“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战略合作协议》。
三是壮大一支科创服务团队。针对我市聚碳新材料、石油化工、氢能等特色产业,组建科技志愿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和基层开展调研,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科技服务,形成产业研报。
四是做实一批科创品牌活动。目前,2022年中国(濮阳·南乐)绿色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及中国化工学会“科创中国”绿色高端化工论坛正在积极筹备中,力争通过产业大会和论坛,打造集学术交流、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工作品牌。
五是做强一个科创服务平台。对接“科创中国”平台资源,与北京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开展合作,打造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六是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品牌科普活动及科普宣传,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全市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厚植创新沃土,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实现新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些地方出现一些不科学、伪科学的观念和行为,甚至还有一些愚昧迷信的做法,这凸显出公民科学素质亟待进一步提升。” 市科协党组书记郭爱青表示。
根据有关调查,“十三五”末,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0.17%,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因此,全面加速提升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关重要。
一是组织实施“十百千万”科普工程。即组建十支科技专家服务团,选拔百名科普专家和千名科技人才,培育万名科普宣传员。新成立的“十百千万”科普服务团队将围绕五大人群开展科普活动,并成为提升我市全民科学素质的中坚力量。二是推进全域科普试点工作。培育更多全国、全省科普示范县(区),全国、全省科普教育基地及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着力构建以市域为中心、县域为重点、街道乡镇和村(社区)为主阵地的全域科普体系。三是推进重点科普活动开展。为打造我市科普工作新品牌,由市科协牵头举办的濮阳市百校千企万众科普创意创新设计大赛正在火热推进中。本次大赛面向全市各类人群征集作品,融合科学普及、创新创业、工业产品设计等多个元素,在全市范围掀起了创新创造热潮。据统计,目前已有779项参赛作品正在设计制造中。
此外,市科协还将全面提升全国科普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科普大篷车“三进”等原有品牌科普活动,为更多群众提供科普盛宴。
培育创新人才,为服务科技工作者搭建新桥梁
科技工作者不仅是科协的工作对象,也是科协的依靠力量。市科协牢固树立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培育创新人才。
一是实施海智计划,加强海智基地建设。海智基地由中国科协在我市挂牌成立。市科协将以此为平台,联系对接海外智力资源,建立“海外人才专家库”,助推本土企业、人才与海外创新资源开展对接合作,拓展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渠道。二是大力培养举荐科技人才。市科协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宣传表彰举荐、遴选培养培训,组织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市青年科技奖、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市优秀学术成果奖等评选活动,引导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三是着力打造学会工作品牌。今年,在市科协指导下,我市新成立了市技能人才评价学会、市化工产业技术研究会。下一步,市科协将推进市级相关学会纳入省级学会联合体建设,提高市级学会服务能力。围绕基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打造多学科、高层次、品牌化学术交流平台。
“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工作者是科协工作的主体、主力,把服务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协工作的天职、生命线,团结和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融入创新大局、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人才,不断增强科协组织存在感、提高科协工作美誉度、提升科技创新推动力,以昂扬的姿态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郭爱青说。记者 侯科建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