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红十字会坚持以党建高质量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坚持面向社会基层、聚焦困难群众,立足“三救三献”主责主业,找准自身在民生实事、人道救助、应急救护、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工作中的功能定位,全力以赴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带去生的希望、爱的传递、善的感动,充分发挥了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
无论是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大型活动保障现场,还是日常生活中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时,我市红十字工作者、志愿者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书写人道主义事业的光辉篇章。
在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大战大考中彰显新担当
红十字会是干什么的?有的人从红十字标志中探寻她的身影,有的人透过汇聚爱心的募捐箱追寻她的步伐,有的人走进无偿献血爱心车一睹她的芳容……这些,都有她,可又不全是她。
去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罕见汛情,市红十字会机关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薛全奎团结带领全市红十字系统党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会员、理事、监事和广大志愿者,毅然决然地奋战在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一线。无论是濮阳“6·13”主城区内涝,还是郑州“7·20”特大暴雨发生后,市红十字救援队等救援队伍均第一时间携带救援车辆、冲锋舟等救援设备赶赴现场。特别是历经8个日日夜夜的郑州“7·20”生死救援,他们不惧危险,浸泡在洪水中,饿了就啃几口面包,困了就找个地方席地而卧,日夜与洪魔搏斗,累计转移安置群众近2000名,运送救援物资3000余件,成功完成了救援任务,展示了濮阳人民的博爱情怀,开创了市红十字会对市外救灾的新篇章。
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也激发了社会各界浩荡的拳拳之心。短时间内近千笔资金、上百吨物资,对于只有几名工作人员的市红十字会而言,是空前的考验。为让捐赠的物资以最快速度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没有搬运设备,就徒手装卸;时间紧、任务重,拉长工作时间,忙至深夜是常态,只为实现“日进日清”。超负荷工作、不规律饮食、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精神压力,让大家的身体不断亮起红灯,但他们却从未抱怨和退缩,用行动和坚守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一次次灾难围困之际,红十字汇聚众人的大爱,为灾难中素昧平生的人们守护着一方生命的绿洲。一次次危急救援、一笔笔爱心奉献,市红十字会都一一记录在册。据统计,仅2021年以来,市红十字会在全市防汛救灾大考中,先后派出救援队开展应急救援行动30余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8000余人次,募捐社会捐赠款物1951.3万元,有力支援了全市乃至全省防汛救灾工作;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市红十字会共筹集发放隔离衣、口罩等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1091.7万元,按程序采购价值25万元的防疫物资捐献给南亚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为筑牢疫情防控防线贡献了红十字力量。市委书记杨青玖、市长万正峰先后两次作出批示并给予充分肯定,鹤壁、荥阳等受灾地区向市红十字会发来感谢信。
在“三救三献”无私奉献中展现新作为
“三救三献”是指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和无偿献血、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这是红十字会的主责主业,是红十字会的力量之所在,也是红十字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市红十字会突出核心业务工作特色,着眼灾害救助需要,探索成立应急救援专项基金,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备灾救灾网络,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救援能力。努力打造“红十字博爱在龙都”工作品牌,加快红十字信息化建设,开发云智慧服务平台,一体推进网上募捐、“三救三献”、红十字志愿服务等,着力打造“网上红会”“阳光红会”,逐步形成“互联网+红十字”工作新格局。
有人突发疾病时,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假如有人能在现场施救、会做心肺复苏,更多的生命将得以挽留。在发生伤病后最初几分钟的“黄金时间”实施自救互救,成为提高伤病员存活率及降低病残率的关键。围绕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市红十字会健全应急救护师资库,加强志愿者技能培训,举办应急救护培训480期7万余人次,开展防溺水安全讲座180场20余万人次,在实践中提升救护能力和水平,有效减少了猝死和溺亡事故发生。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更好服务群众。市红十字会创新开展“濮阳红十字,两送一助力”(一送应急救护和疫情防控物资,二送应急救护知识,两者同向发力、一体推进;助力安全和疫情常态化防控)活动,持续深化应急救护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等“五进”活动,逐步形成多领域、全覆盖的应急救护工作新局面,使社会各界对应急救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应急救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非血缘关系患者的生命,是一项伟大的爱心事业。为让更多患者得到救治,市红十字会通过完善体系、广泛宣传、人道关怀等方式,着力加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力打造“爱心相髓”造血干细胞捐献品牌。如今,我市累计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者8100余人,成功捐献并挽救51个生命。
人体器官捐献,既是生命的接力,也是希望的传递。市红十字会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宣传引导,认真做好捐献器官的社会各界人士的记录备案。截至目前,我市共捐献人体器官18例、54个大器官。可以说,每一次器官捐献的背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每个故事都涌动着人间真情,奏响了关于生命和爱的“大合唱”。
无偿献血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市红十字会坚持不懈宣传发动,大力倡导无偿献血,让这项爱心事业成了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新名片、新坐标。截至目前,我市共组织无偿献血35万余人次,累计献血量逾1.7亿毫升,连续十届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
在关爱群众服务民生中实现新突破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加快建设“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才能让全市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市八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由市、县红十字会承担的“培训红十字救护员取证人数不少于800人,在市、县公共场所安装包括AED在内的红十字应急救护一体机”被列为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
号令就是命令,号令就是行动,号令就是力量。市红十字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坚持以“易受伤害行业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为培训重点人群,以“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发证管理”为培训标准,统一培训流程,制订档案管理标准,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利用濮阳市红十字油田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等资源,对现有救护员师资队伍予以摸底排查、再培训和试讲考核后,在市、县精选出50余名优秀师资,为全市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提供人才保证。同时,及时与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结合应急救护一体机的投放和红十字进社区、进学校等工作,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先期把教育、交通等作为培训的重点。
目前,市红十字会已经在濮阳迎宾馆投用了我市首台应急救护一体机,并在中原油田、濮阳医专、濮阳迎宾馆等单位举办培训班4期,共培训红十字救护员198名,实现了民生实事项目一季度开门红。
在服务民生中,市红十字会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积极向中国红十字会、省红十字会争取项目支持,建设博爱家园、博爱校医室、博爱卫生站、红十字书屋38个;开展“天使阳光”基金项目和“红十字助听”项目,救助先心病、白血病患儿494人,救助60岁以上耳聋老人320人。香港援助“社区为本”项目13个,受益5万余人;四川江油感恩基金投资150万元,建设台前县夹河乡养老院。同时,积极谋划本地品牌项目,开展“红会捐资助医”活动,募捐1940余万元,建成县、乡、村级卫生院(站)20余所;濮阳县成立1000万元“医疗扶贫大病救助基金”,范县、台前县开展“双百万”膝髋关节置换和“百万”心脏手术患者救助项目,累计救助3000余人。
在弘扬红十字精神参与社会治理中作出新贡献
“守正创新、厚德自强、吃亏奉献、勇毅担当”的新时代濮阳精神展现了新时代濮阳人的精神面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新时代濮阳精神相融相和,与“团结友善、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市红十字会大力弘扬红十字精神,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重点在学校、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发展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吸收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企业家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加入,形成了按专业、分领域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在红十字精神的感召下,一支支志愿服务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一个个优秀志愿者如滴滴甘露洒向龙都大地,他们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广泛开展应急救援、人道救助,普及救护知识,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人体器官捐献等活动,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明城市增添了亮丽光彩。
找到社区治理“最大公约数”,画出为民服务“最大同心圆”,这是新时代赋予红十字会的新课题。市红十字会依托各志愿服务组织和3万余名志愿者,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寻亲救援、社区失能失智老人养老照护、关爱空巢儿童等活动。其中,红十字救援队等打捞落水群众400余人,找到失踪人员1200余人;医疗专家志愿者开展送医下乡活动200余次,义诊3万余人次;建立11个“童伴之家”,帮扶留守儿童320余名,探索推进核心业务与打造传播人道精神服务平台相结合、服务民生与红十字参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社会因博爱而和谐。“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濮阳这片热土上,正在开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记者 王金勇 通讯员 张朝红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