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的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
河南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由省科学院和宏业控股集团联合组建。省委书记楼阳生调研时强调,要让企业家、科学家结合在一起,把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在一起,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成为产品、产能和产业
以农作物剩余物秸秆、植物油脂废弃物、养殖粪便等为原料,替代化石能源,通过化学和生物反应等方式,将其转化为生物基材料和生物医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产品,使农作物剩余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高效利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河南力量……
“我们这条生物基材料产业链,不利用石油和粮食,而是利用来源于农林原料、农作物剩余物的可再生生物质制造产品,达到绿色环保、节能减碳的效果,这就是生物基材料的独特优势。”4月15日,在宏业控股集团创新研发基地信息中心,集团董事长陈玮对记者说。
近年来,我市把握“双碳”战略机遇,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引进高端人才、强化要素保障等多项措施,建成全省唯一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示范集群。在集群领军企业中,创建于1998年的宏业集团虽“年龄”最大,却是产业发展的“先行者”。目前,该集团正在建设的生物基材料单体项目、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PBS(柔性)生产线项目等,将填补全省产业空白。
以创新驱动发展,是宏业控股集团保持“常青”的秘诀。今年3月,集团与省科学院共同筹建了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产业研究院”),下设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省生物基材料中试基地,形成了集基础研究、小试开发、中试放大以及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产业研究院副院长、PBS(柔性)生产线项目技术带头人赖玉龙表示,实现联合创新、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真正贯通产学研用,是企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底气”。产业研究院每年开展20余个产业化研究、基础性研究课题,既为企业挖潜增效,又助推企业转产迭代。他说:“产业研究院曾对PBS、PBAT做过技术规划,但当时市场需求小,没有深挖;禁限塑带来了新机遇,凭借技术储备,我们迅速抢占了产业先机。”
4月12日下午,省委书记楼阳生到宏业控股集团调研,认真听取汇报后,对企业发展生物基产业链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并指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全产业链发展,把过去所谓的“废”变为财富。生物基材料产业是非常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产业,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企业要在四氢呋喃、乙二醇等生物基技术研发的基础上,持续深耕细作,加快推进农业剩余物资源化利用绿色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发项目建设,早日实现产业链条一体化发展。
“省委书记楼阳生的讲话指示,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发展路径,我们一定贯彻落实好。现在集团上下十分振奋,加快发展的士气高涨。”集团党委书记、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志勇表示,“我们与郑州大学、省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重点中试科研项目30余项,完成了生物基甲醇、生物基乙二醇等16项中试成果的产业化。未来,我们将依靠科技创新,继续加快发展,力争到2025年,把集团打造为年产值100亿元、利税超2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作贡献。”记者 段利梅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