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莓”上云端 “坐等”客来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4-11 06:40:11   

4月7日一大早,今年60岁的韦老汉——开发区王助镇丁寨村村民韦怀星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草莓大棚里“遛弯儿”。

“这不,清明节放假,好多人通过朋友圈看到有草莓,一波一波地来,一天能来七八十个人。”说起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草莓采摘状况,韦老汉高兴得喜上眉梢。

韦老汉说,自己种草莓已30年有余,对红通通的草莓也产生了感情。草莓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每天早起他都会到棚里转一转查看长势。特别是采摘期,采摘的人较多,不可避免地会踩踏一些枝叶和草莓,他在转悠的同时,还可以顺便打理一下残枝败叶,以便草莓生长得更加旺盛,为下一个旅游季打好基础。

祖孙三代的“草莓情结”

每到草莓采摘季节,丁寨村种草莓的村民都会在村里的路口摆个小摊:红色帐篷一搭、三轮车一停,车里再放几筐草莓,吸引游客前来采摘。

“草莓又香又甜,可以到棚里现场摘啊!”在村里通往濮瑞路的路口,一位老人不停地向路人介绍草莓,并一趟又一趟、不辞辛苦地将大家领到草莓大棚处。

“那是俺父亲。”在草莓大棚处,正在招呼游客的韦老汉说,家里三代都种草莓,现在把种草莓的基础活儿都交给了儿子。

看着棚里一畦畦娇艳欲滴的草莓,韦老汉感慨万千。他说,市里上班的人还讲究干一行、爱一行,作为农民更应该热爱土地,使出浑身的劲儿种好地,让土地“生金”。

“父亲80多岁了,让他在家待着,他也不待,偏要在路口当‘迎宾’,可能心里也放不下大棚里的草莓吧!”韦老汉笑呵呵地说,自己是“甩手掌柜”,每天在大棚“值会儿班”,不入棚干活儿,栽植草莓苗、浇水、施肥等一些农活都由儿子去干。等草莓到了采摘季,儿子就又把“值班”的活交给了韦老汉,自己见缝插针到建筑工地打零工去了。“这样什么都不耽误,挺好!”

“会种”到“慧种”的“蝶变”

穿梭在草莓大棚,色泽鲜亮、饱满的草莓如一个个小灯笼似的垂坠在绿叶之间,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十分惹人喜爱。

“现在种草莓可省事多了,收成也好,可不像原来。”谈起草莓的种植,韦老汉打开了话匣子。濮阳建市之初,他就开始种草莓。“那时候主要种植露地草莓,一到冬天就傻眼了。”

后来,随着王助镇不断发展设施农业,韦老汉种植草莓也从露地种植,逐渐发展到小拱棚种植,再到如今的钢架大棚种植,浇灌设施直接埋在地里,冬季还配有保温措施,基础设施越来越先进。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得跟上。“种草莓不能瞎种,不要人家种啥、你就种啥,要游客爱吃啥、你就种啥!”韦老汉说,种草莓选好品种是关键。前些年种的品种,游客采摘后普遍反映太酸、不够甜,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草莓销路不好,甚至烂到了地里。后来,镇里带领种植户到山东等地学习,引进 “红颜”“章姬”等优质品种,游客反映口感较好,自然不愁销路。慢慢地,韦老汉固定种植这些优质品种:“现在国家一直都说‘要创新’,以后俺会引进更好的品种。”

从跑市场到“坐等”客来

在韦老汉家的草莓大棚旁,一面面标有手机号码的小彩旗随风摇曳。

“那是儿媳妇的手机号,大家可以加微信。一到草莓红的时候,她在朋友圈一发,大家都过来采摘,比做广告都强!”韦老汉说,他年轻的时候,卖草莓都是骑着自行车、带一大筐草莓去波头集等市场卖。如今在微信朋友圈一发送信息,根本不用跑市场,大家都来棚里采摘草莓了。

“现在,每年元旦前后就开始采摘销售草莓了,特别是到过年的时候,价格一路飙升,效益非常可观。”说话间隙,韦老汉算了一笔账,钢架大棚一次投入、多年使用,七八个大棚,每个大棚投资塑料纸、肥料等费用大概6000元,仅年前年后的采摘旺季,就把成本赚过来了。现在虽然受疫情影响,价格有所下降,但收入都是纯利润,仅清明节假期就进账两三万元。

草莓产销两旺,带来的是生活的不断改善。韦老汉不仅翻盖了房屋、买了汽车,还在当地社区买了套房,日子过得甜蜜蜜,生活水平“步步高”。

“忙活一年,谁不想挣俩钱儿,给老婆孩子买点好吃的、好穿的。”韦老汉表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趁着政策的“东风”,希望自己的草莓越种越好,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记者 王莹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