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在检测已经组装好的手机耳机。
在街头,在超市,在公交车上,随时可以看见戴着耳机的人。而且,越是人多热闹的地方,耳机越普及。有时即便看不见五颜六色的耳机线,一个人声情并茂地说着话走来,却又不是熟人,又不像跟你打招呼,那原因也不是别的,而是在跟天南地北的朋友通电话,手机在口袋里,耳机在头发遮住的耳洞里,无线。
屏蔽掉市井的喧哗和嘈杂,耳机里的音响格外清晰,有新闻有天籁,有功课有生意,还有爱情和友谊,以及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拿张俊华的话说,耳机里的生活,精彩、美好、别有洞天。
一
张俊华最喜欢看到的情景,就是人人都戴着耳机,而且最好都戴着他们厂生产的耳机。3月29日,记者赴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找到她时,她正在跟迎面走来的三个正好都戴着耳机的小姑娘攀谈,问人家耳机的使用情况,是否满意,对音质、功能、款式等有什么新的诉求。一一记下,她又让人家戴好耳机,举起相机拍照。看见记者,她笑着递过来相机说:“我想和这几个小妹妹合个影,麻烦你给我们拍个照吧。”
正是春和景明时节,几个巧笑嫣然的女子同框在花前树影里,人比春光美。张俊华家住濮阳县郎中乡东丁寨村,37岁,是厂里派出的市场调查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满大街地看人戴没戴耳机,戴什么品牌、型号、颜色的耳机,或去沿街经销数码产品的大商场、小店铺,询问各种耳机的销售情况、价格区间。然后,汇总数据、分析行情,对比以往调查结果的出入增减情况等形成报告,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
“这活儿看着挺游手好闲的,”张俊华说,“跑着玩着就能干了,实际上不容易,尤其写调查报告的时候,千头万绪,苦思冥想,挺消耗脑细胞的。好在徐总认可我的工作,还说要给我加奖金哩。”
张俊华说的徐总,全名徐本光,38岁,家住郎中乡东王海村,是她此番要带记者去见的人。张俊华快人快语,一路上都在夸徐本光,捎带着夸徐本光的媳妇。她说,人家那两口子,夫唱妇随,珠联璧合,真是他们那一带当之无愧的模范夫妻,名声响亮。夫妻俩一个比一个手巧,甭管是手机、平板出毛病了,还是电脑、电视死机、花屏了,没有他们不会修的,分分钟就能搞定。术业有专攻,这且也不多说了。重要的是,人家两口子放着几十万元的年薪不去挣,而是返乡创业,造福邻里,给她和像她一样的数百名留守妇女提供了一个就近就业的机会。既不耽搁照料老人孩子,又方便上班,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以前我们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俊华说,“可自打进入耳机厂,一个月好几千块,早把贫困帽子扔爪哇国去了。”
二
耳机厂的规范名称为河南纳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郎中乡马白邱村北头,是一家主要研发生产手机数据线、耳机、充电器等电子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一辆厢式货车停在院里,徐本光正和几名员工装车,准备往南昌发货。他有点像个偏技术型的理工男,不善于表达,或者顾不上表达,说对外销售等事情,他媳妇郭雅静掌握的情况比他多,可以先问问她去。
郭雅静人如其名,是个又雅又静的女人。张俊华领记者在质量检测仪器那儿见到她时,她正埋头检测产品,神情认真仔细。她说,除了南昌,他们的产品还畅销广州、南京、乌鲁木齐等地市,以及美国、菲律宾、缅甸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全国二三十家大中型批发、零售电子产品商场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年产值3000万元。
问起当初怎么想起返乡创业的,郭雅静笑了说:“你想不到,就因为一根烟。”
徐本光两口子先前曾在广州、杭州等地工作,历任华硕科技集团公司技术员、主管等职,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业务,尤其擅长耳机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攻关。2016年春节,夫妻俩开着宝马车回家过年,看见本村和附近村的街道坑坑洼洼,走亲戚拜年的时候,还不如骑自行车快。又看见街坊邻居即使过年也不舍得张罗件新衣服,他们心里百味杂陈,觉得自家这样开着豪车衣锦还乡,而发小闺蜜还过着土里刨食、捉襟见肘的生活,很不应该,也很不好受。正月初七临走那天,不巧又偏巧的是,还没拐上大路,车子压破一块浮冰,陷到泥洼里去了。
宝马车溅得一身泥浆,轮胎打滑,开不出去。有村人看见了,一溜小跑着赶过来,帮他们连抬加推,总算把车弄了出去。徐本光给大家敬烟,一个他们该叫三爷的白发老人站在路的另一端,距离不算远,他隔空把烟扔了过去。风一吹,三爷没接住,烟掉到了水洼里。徐本光慌得要绕过去再送上一根烟,老人家摆着手不让,径自弯腰把那根沾上泥水的烟捡了起来,还自嘲地笑说:“舍了瓦屋楼,不舍烟卷头。这烟又细又长,赶好几个烟卷头吧?”
老人家哪有瓦屋楼可舍啊?
泪别父老乡亲,两口子也没走多远。当时是郭雅静开车,她见徐本光一直扭着脸看外面,就把车停到路边说:“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哭完了咱再走。”
“媳妇,”徐本光说,“咱在家干,不走了行不?”
“行吧,”郭雅静说,“咋不行?”一边扭转方向盘,朝村里开来。当年6月,他们投资800万元,注册成立了河南纳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三
公司以马白邱村为圆点,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村庄的群众增收致富,常年用工380余人。郭雅静说,返乡创业,地方党委、政府也大力支持。几年来,县里已累计拨付奖补资金200万元,还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所以,”郭雅静深有感触地说,“说是我们在造福邻里,其实家乡也在造就我们。”
郭雅静此前一直常驻深圳,从事公司产品的国内市场开拓和对外出口贸易工作,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因为疫情原因,暂时留下来了。也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厂子前段时间停工,积压了不少订单。郭雅静说,这几天大家正在赶活儿,每天都加班加点到晚上9时,准备把疫情耽搁的损失补回来。当然,还得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每个上岗员工进厂前都要先测体温、出示健康码,并进行全面消毒,工作全程佩戴口罩。
公司主建筑为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东西4条生产线两侧,百余名员工正在忙碌。员工统一服装,全为附近村庄的姑嫂妯娌,人均月收入3000元。在焊锡工序上,一个名叫晁卫洋的女工说,她今年31岁,家是鲁白邱村的。前些年,俩孩子小,公婆身体不好,无固定收入来源,他们家一度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别说买衣服不舍得花钱,就是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也掂量来掂量去,不舍得打针吃药。先试热敷退烧法,再试喝姜糖水发汗退烧法,甚至还试过老辈儿传下来的驱邪逐鬼退烧法。法法不灵,倒延误了良机,加重了病情。
“现在想想都后怕,”晁卫洋说,“要是孩子烧坏了脑子,还不得后悔一辈子!”
现在,晁卫洋说,要是加班加点多干点活儿,一个月能拿到5000块钱。婆婆原本是个病秧子,见儿媳妇月月拿钱来,早就病去一身轻了,让她只管去上班,接送孩子上下学她一个人包了。因与孙辈儿审美趣味不同,老人家最时尚的一桩事是戴着耳机听戏曲,经常循环着听《穆桂英挂帅》《谁说女子不如男》等一些经典唱段。入戏深了,会连唱带比画,情不自禁地哼出声来。至于她本人,现在别说衣服,连坤包、首饰、化妆品等奢侈的东西也舍得买了。记者看到,她身后的衣帽架上,果然悬挂着一只价格不菲的挎包,抬脸说话的当儿,颈项上有项链银光闪闪。
“俺郭总啊,”张俊华笑嘻嘻地说,“就是要让姐妹们都活得漂漂亮亮的。她常开导我们,女人嘛,不能光会干活儿,还得会打扮自己,会美。”记者 刘文华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