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依然是那个园区。
中国涂料行业“十三五”高质量发展园区、河南省第二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2021年中国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十佳园区……3月31日,濮阳工业园区,天能、君恒、东方雨虹、龙都石油化等骨干企业满负荷运转,大禹防水、宝利电子、汉道化学、景森新材料激战正酣,保立佳、浙江航民、韩国ABC、德国PPG紧密对接,全区上下演绎着项目招引和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园区,已然不是那个园区。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面对疫情多发频发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处在‘量转质’关键跃升期的工业园区,坚持把创新升级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突出企业主体、强化前瞻布局、完善创新机制,因‘新’而动、向‘优’前行,推动传统制造业在结构、技术、效率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展望未来,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刘普军分析透彻、思路明晰。
静水流深。没想到,一场深刻的变化,正在工业园区悄然而坚定地进行。
地沟油去哪了?
“简单点说吧,你看,这边是浑浊如酱油的地沟油原料,加工后却变成了无色无味、透亮见底的二代生物柴油,这就是我们这个项目。”得悉记者来意,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副总裁倪卫东一边指着效果图,一边深入浅出地介绍起来。
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效应愈发加剧,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等政策的提出,则按下了减碳的加速键。
“二代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新兴能源,以地沟油、潲水油等餐厨废弃油脂以及棕榈酸败油、酸化油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催化、加氢处理,实现废弃油脂的循环利用。”倪卫东告诉记者,“为响应国家和行业的产业政策,去年7月以来,我们依托君恒现有重蜡加氢装置,通过更换催化剂、调整局部工艺流程、增加减压分馏塔等一系列升级改造,在不影响每年40万吨白油产品生产的同时,达到二代生物柴油的生产条件,实现老树发新芽、新树深扎根。”
从产品性能上看,二代生物柴油的化学成分与石油基柴油十分接近,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十六烷值,以及与柴油相当的氧化安定性等优势,可以和柴油任意比例调和。“特别是,二代生物柴油不仅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基柴油低,还可以降低各类污染物排放,既完善优化了国家能源结构,又充分利用和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市场供不应求,是一个可循环、可持续、健康环保的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倪卫东介绍道。
据估计,该项目今年6月可正式投产,每年可加工30万吨原材料、生产25万吨左右的二代生物柴油产品。“根据目前市场行情,再加上政策强势推动,二代生物柴油将持续保持供不应求态势。就经济效益来说,我们将以1亿元的投资,换取每年至少20亿元的收益。”倪卫东的这组数据,令记者惊诧不已。
工人去哪了?
在濮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鲜见人影的挡渣板车间里,10余台机械手臂运转自如,充满了力量和机械的美感。“这是我们的1万吨挡渣板数字化转型项目,是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行业先进设备及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建造的行业内第一条智能生产线,目前还在调试状态。”该厂相关负责人杨兵杰告诉记者。
随着我国各大钢厂产品的不断升级,对钢水洁净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挡渣板即为其关键部件。濮耐在国内首创利用两块挡渣板的重合全开、错位半开和分开关闭,实现了100%成功挡渣,目前已为世界钢铁百强企业中的近70家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出口到美洲、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
“我们这套人机交互和集成管控系统,可以实现物料配制、混练、成型、烘干、烧制、后道自动加工以及转运、成品包装等整个工艺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原来流水线上好几十人,你再看看现在,稀稀拉拉没多少人了,其中还有几名工人是在维护设备。”杨兵杰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详细解说。记者看到,整个项目由全自动配料系统、液压成型系统、机器人智能码垛系统,以及3D视觉智能检测系统、进窑回转辊道系统、自动包装系统等组成,生产时通过各系统间的协作互联,完成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杨兵杰还告诉记者,受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招工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能提升。“在我们这个项目中,机械手臂不仅可以替代重复性多的工种,像那些危险系数高、精准度高、生产效率需求高的工种也可参与,使产品品质更加稳定、均一。据我们粗略计算,今年5月正式投用后,可减少人员60%,提升效率60%,实现年营业收入3亿元,让‘濮阳质造’叫得更响、走得更俏。”
废电池去哪了?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一块铅酸蓄电池使用三四年后就基本报废,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如今,天能集团(濮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给了人们另一种可能:一块近5公斤重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在经过多道工序后,被分解提炼回收3公斤多再生铅、1公斤多硫酸钠和0.3公斤聚丙烯塑料,这些物质又再次被送进生产线,成为新的铅酸蓄电池。
记者看到,在产业园回收车间,操作工操控着智能化抓斗,将满斗的废旧电池转移到粉碎机进行下一步处理;主控室内的工人在屏幕上操控着铅蓄电池回收生产线。据统计,每年有10万余吨的废旧电池在这里“粉身碎骨”“脱胎重生”。
“从生产制造到分散回收、集中处置,最后回到无害化再生利用,我们打造了一个闭环式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产业园相关负责人翟如茂说。当前铅污染防治重心已由生产环节转移到再生铅环节,天能对此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破题,改变了铅蓄电池产业的发展之路。
“由于从废料中直接回收再生铅,不需要像原生铅那样采矿、冶炼,因此成本、能耗、排放得以大幅降低。”翟如茂介绍。设备和工艺是从意大利引进的,但结合了天能自主创新的纯氧助燃、精炼保锑、专利合金配制、废烟气处理等技术,提取再生铅的生产成本比原生铅低38%,能耗仅为原生铅的25.1%。“相比于传统的原生铅生产方式,每生产1吨再生铅可节约1360公斤标煤,节约208吨水,减少固体废物98.7吨,减排二氧化硫0.66吨。”一组组数据,翟如茂脱口而出、自豪满满。
步履向前,天能还有大的动作和规划。目前,天能再生铅升级改造项目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办理前期各项手续,预计今年开工建设,工期1年半;达产后,销售收入将突破100亿元大关,税收超过8亿元。“十四五”期间,天能还计划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以流程再造、组织再造与转型升级,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型企业,加速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张敬勇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