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好时光,春耕备耕争农时。眼下正值春季农忙时节,龙都大地一片春意浓浓的绿色景象,活跃在田野上的智能播种机、微型耕地机、自动灌溉水泵、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则成了一抹亮色,阵阵机器作业声让沉睡的农田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濮阳拥有180万富余劳动力的广阔农村中,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抛去脏活累活,摇身一变成了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不断通过技能提升,为脚下的土地镀金,逐步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的美好愿景。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不用下地干活就能完成灌溉施肥,原本看来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南乐县沃圃生智慧农业园区成了现实,依靠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智慧农业云平台、可视化智能追溯系统等,一台“智慧大脑”IGS云控制栽培系统就能连通整个园区,环境湿度、灌溉量、辐射量等尽在掌握,自动调节生长环境,实现精准滴灌施肥。高效智能化的生产模式让该园区实现年结果2000吨,年产值4000万元,年利润2500万元,带动了周边群众400余人就业,惠及3个乡镇33个村。
机械起垄、播种、旋耕、收割,随着现代化设施设备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智慧智能生产网络也逐步覆盖全市,改变了以往耕作“靠天收”的历史,农民们穿着皮鞋、开着“铁牛”就能轻松捞回一季收成。我市广泛开展的农业技能培训也让五谷不分的“门外汉”成了“农事通”,还能通过考取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农机修理工、农业技术员、食用菌生产工、农业经理人、水稻栽培等工种证书当高级“绿领”,让农活苦活变成了一项技术活,为现代农业发展植入了“智慧芯片”。
直播带货成“新农活”
“都是自家地里产的,新鲜又绿色。”在濮阳县海通东森产业园,几名农民主播正在介绍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不一会儿就销出了好几单。在接触电商前,这些直播高手还都因文化水平较低从事着低收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如今从田间地头走向屏幕,一手拎锄头、一手拿手机,不光会种菜还会卖菜,通过直播创造了新生活、新“钱”景。
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抓手,濮阳县不断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创业辅导“四位一体”服务体系,构建“乡有园区、村有站点”的一体化电商产业业态,依托海通东森产业园开展技能培训5000人次,实现了全乡培训持证全覆盖,培育出多名“濮上网红”,打响了“直播之乡”品牌。
直播带货的形式也在全市遍地开花,人社、农业部门组织的电商培训场场人气火爆,兴起多家电商小镇,通过电子商务与特色农产品销售相结合,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及地域性的消费限制,拓宽销售渠道,助推农户增收,带动农业发展,引导高素质农民在直播商潮中勇敢尝试、抢占先机,分享网络时代带来的红利。
“一地一品牌”打造区域特色
着眼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劳务输出优势,我市按照“参训农民+专家教授+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集成培育模式,着力打造濮阳县“禽蛋之乡”、清丰县“全国草腐菌第一县”和“全国红薯大县”、南乐县“瓜果大县”、范县“水稻种植”等特色品牌,实现了培训促品牌、品牌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良性发展。
“菊花、黄花菜成了致富花,种植中药材后收入翻番,经过省里专家定期指导,我从对中药材一窍不通也成了土专家哩!”在华龙区岳村镇瓦岗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王建红正忙着整修土地为播种打基础。在华龙区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帮扶下,该村集中种植的500亩菊花、150亩黄花菜发展良好,亩产1500公斤,并申请建设了中药材加工厂,通过种、收、加工、销售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广泛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
育新农民、兴新产业、建新农村。截至2月底,全市农业系统共开设培训班21班次,培育高素质农民1269人,学员满意率达100%。多层次技能人才培训、技能人才载体建设、区域特色劳务品牌打造、培训鉴定管理体系完善、职业竞赛与考核,为实现“三农”发展奠定了技能人才基础。农村广阔的天地和发展机会不仅为农民搭建了增收致富的舞台,还吸引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为新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濮阳“新农人”队伍越来越壮大,濮阳乡村振兴的画卷也越绘越多彩。记者 刘阳 通讯员 王德忠 李娜娜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