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濮阳引黄灌溉调节水库。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兴衰之根。
翻开中国地形图可以发现,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我市地处黄河下游黄淮海平原,横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黄河从我市穿境而过,在全市境内总长167.5公里,占全省干流总长的23.6%,成为河南省黄河流域汇水面积最大的城市。
除黄河之外,我市境内较大的河流还有金堤河、卫河、马颊河、潴泷河、徒骇河,以及濮水河、梁庙沟等65条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与相邻的周边地市相比,我市的水资源优势无疑占据着区域“枢纽”地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无论是河南的新乡、安阳,山东的聊城、菏泽,还是河北的邯郸、邢台等,都与我市一样是农业大市。由于平均年降雨量较少,境内大多数河渠干涸,每逢灌溉用水季节,只能依靠地下水。而大量开采地下水,又致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超采区形成巨大的地下“漏斗”,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地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均远远低于各省的平均水平,只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左右,成为严重缺水城市。相比之下,我市虽然同样被列为缺水城市,但因为拥有黄河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以及连续多年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与打造,使得380万濮阳群众尽享水的润泽。
“我市的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之所以能连年丰产丰收,与濮阳的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运教深有感触地说。
建市以来,我市先后完成了151.72公里临黄标准化堤防建设和黄河滩区避水连台建设,兴建了北金堤滞洪区,建设了43处黄河河道整治工程和引黄灌溉调节水库等。同时,先后开挖了3条引黄灌溉补源工程——濮清南干渠,建成渠村灌区、南小堤灌区、彭楼灌区3处大型灌区和王称堌灌区、邢庙灌区等6处中型灌区,设计引水能力360立方米/秒,灌溉补源面积335万亩,基本形成了引黄灌溉骨干工程体系。
2015年,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濮阳配套工程建设完成,市城区居民饮水水源由黄河水变成甘甜的丹江水。如今,我市实现了丹江水全域覆盖。
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44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5.5倍。2018年底,全省开展“四水同治”工作以来,我市共实施“四水同治”重点项目126个,开工率达到100%,两年累计完成投资98.6亿元。先后实施了彭楼灌区改扩建(引黄入鲁)、引黄调蓄、灌区改造提升等工程,水资源配置能力全面提升;实施了金堤河、马颊河水系绿化工程,水生态涵养逐步优化;实施了病险水闸除险和河道堤防整修加固等工程,建立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水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在全省“四水同治”工作考核中,我市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还是生态之道、生存之本。近年来,我市把水利建设与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相结合,初步构建了以黄河、金堤河绿化网络为骨架,点、片、网、带合理布局的生态体系。先后打造国家湿地公园3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湿地公园9处。河流出境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一座城市有了水,便有了灵气。濮水河傍城而居,马颊河穿城而过;绿色庄园、濮上生态园碧波荡漾;被濮阳市民亲切地称为东湖、西湖的引黄灌溉调节水库,更是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高楼林立的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河水清澈的金堤河和风景亮丽的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行走在龙都大地,仿佛置身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之中。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区域合作融合度日益紧密的今天,濮阳人在水利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方面,不仅种好自己的“地”,还兼顾别人的“田”。
发源于滑县的金堤河,在流经2省6县、纵穿整个北金堤滞洪区之后,于台前县境内的张庄村终止。因黄河河堤逐年淤高,影响干流排洪、排涝不通畅。为此,我市采取启用提排站提排金堤河水入黄河的方式,确保上游河水通畅,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
全长425公里的马颊河发源于我市,经清丰县、南乐县,河北省大名县,于山东省莘县进入山东省境内,最终从滨州市无棣县流入渤海。这条古老的河流像一条纽带,把豫冀鲁3省16个市县紧密地串联在了一起,为沿线市县灌溉、排涝,成为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一条河道。近年来,我市加大对包括马颊河在内的多条河流的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行河长制,采取多种措施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使得流出濮阳的河水更加清澈,造福沿线群众。
以我市为水源地的水利工程还有引黄入冀补淀干渠。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由我市向河北东南部农业供水、补充沿线地下水及白洋淀生态补水的战略性工程,被称为“小南水北调”。该工程自2015年12月开工建设,2017年11月16日全线工程完工并进行试通水。作为渠首地,为保证源源不断地向河北输送清澈的黄河水,我市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三个县区的群众奉献出9150亩土地,多个村庄的229户村民举家搬迁;濮阳县渠村乡专门拿出2323亩耕地,在渠首引黄闸下游新建了两个长2.5千米、宽近1千米的沉沙池。引黄入冀补淀工程通水后,每年都有200多万立方米的泥沙被留在这里……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通水至今,濮阳渠首总引水量20.56亿立方米,累计向河北供水16.47亿立方米。沿线农业灌溉需求得到保障,“华北之肾”白洋淀不再“肾衰竭”,2省6市22个县区的用水之困被极大缓解,雄安新区生态建设也增添了濮阳元素。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构建‘以实施四水同治和河湖长制为主要抓手,以严格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水灾害防御、水文化传承、水法规保障为主要任务’的水利新格局,为我市打造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市水利局局长孙文标说。
未来几年,我市重点河湖生态水量保障率将达到100%,河湖水域面积逐步扩大;智慧水利加快建设,河流水情监测等信息化水平将全面提升;在引黄入冀补淀扩建提升工程中,将建设金堤河岳辛庄、甘吕邱、柳格引黄调蓄工程,并对第二濮清南进行改扩建;推进引黄入鲁工程,打造濮东水利枢纽;实施东西连通工程,建设濮阳市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构建全新的市城区水系网络;对卫河、金堤河、马颊河和潴泷河进行综合治理,提升防洪抗灾能力;推进城乡供水、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河湖管理等智慧水利建设,逐步建立起濮阳智慧水利管理系统。记者 贺德敬 通讯员 姚慧凤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