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订单农业的开发区新习镇常林平村村民常瑞杰在大棚中管理水果黄瓜。
一
“以前种地有‘三愁’:一为不知道种啥发愁,二为没技术发愁,三为种的东西卖不出去发愁。哪一‘愁’都能叫人愁白了头。这下好了,跟杨总的万丰公司签了订单农业,咱这些难题都不是事儿了。”
“是该感谢杨总的订单农业不假。可叫我说,你还少说了‘一愁’。识别不了假冒伪劣的种子肥料,误工误时,还不得愁上加愁?咦,我咋看着你白头发少了,是拔了还是染了?”
“没拔也没染。咱这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你还看不顺眼了咋着?”
3月9日,记者赴开发区新习镇吉林平村采访时看到,人们一边与村东头的濮阳市万丰农牧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续签或新签订单农业种植项目合同,一边有声有色地互相打趣。说“三愁”的叫常瑞助,常林平村人;追加“一愁”的叫陈春英,她在吉林平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是个种植大户。不过,无论“三愁”还是“四愁”,此刻都云淡风轻,俱成明媚春光里的谈资笑料了。
大家说的“杨总”,全名杨瑞田,55岁,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汉子。她的公司是一家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有机肥研发、农产品加工、农技培训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打产品为辣椒、黄瓜、西红柿、茄子,以及玉米、红薯等常见蔬菜和粮食作物。杨瑞田介绍,正因为这些蔬菜和粮食作物常见,需求量大,所以更宜于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大力普及推广纯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公司与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远销北京、莱阳、广州、香港等地市。她说,订单农业最大的好处是,改变了过去农民种出东西再卖的被动局面,而是把风险前置,先卖出去了再叫农民种,直接在地头付款。从选种到育苗,从种植到收购,从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涵盖产前、产中至产后全过程的每个环节。这不仅从源头上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去年与我们签约的农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大户有200多家,”杨瑞田看着不断前来签约的农民,笑着说,“今年可能下不了300家!”
二
杨瑞田乐观开朗,一说话就笑。她先前是市供销社果品公司员工。1997年,公司效益不好,推行下岗分流。那年头铁饭碗金贵,她也还年轻,按说轮不到她丢饭碗的,她却第一个报名,主动要求下岗。从那以后,杨瑞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涉足餐饮、汽修、布艺、幼教、电脑编程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在此过程中,钱从左手里来,再从右手里出。“有时候,”杨瑞田乐呵呵地说,“挣的钱还不够投入的,也没少吃亏受骗,甚至还被生意合伙人坑过。不过,一路摸爬滚打过来,有失也有得,从中吸取不少教训,积累不少经验。活到老学到老,成长真是一辈子的事。”
回过头看,杨瑞田说,那些经历都算是她人生的预演节目,是改变她命运必须走的关键步骤,一个都不能少。也正是那些具有实战意义的热身运动,练就了她的市场嗅觉,增强了她的抗风险能力。2014年,她看准了有机农产品这个朝阳产业,认准了订单农业这种发展模式,注册成立濮阳市万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后壮大成集团公司。公司试运营初期,引进的水果黄瓜、水果玉米、水果西红柿等新品种作物“挑肥拣瘦”,长势并不好,结果不乐观。她反反复复查症结,发现肥料、土壤等不达标。为研发既吻合本地土壤又宜于新品种作物生长的肥料,投入了大笔资金,眼看着周转不过来,她一咬牙,把自家的房子给卖了。然后,她吃住在办公室,日夜和科研团队攻关,终于因地制宜,成功研制出改良本地土壤的有机肥,新品种果蔬开始蓬勃生长。“老话说得好,”杨瑞田说,“粮食不差分,差分赛万金。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跟普通农产品比,可不是差一分钱两分钱的事,而是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价。所以同样是种地,区别大多了。一想到农民靠种有机农产品增收致富,收入翻番,为乡村振兴出了把力,我就觉得我那房子卖得值了。”
“卖房子还不算拼,”公司副总经理张新正好在场,笑着插话说,“更离谱的是,人家杨总还能给自己扎针挂吊瓶哩。”
张新说,那年,杨瑞田应约赴深圳文兴行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与对方商谈长期合作事宜,头天说好由张新送她去新郑机场。但头一天晚上,杨瑞田突感不适,经社区医生诊断为大叶肺炎。大叶肺炎属急症,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肌肉酸痛,并伴随呼吸困难。这样的情况下,给人家说明情况,另约个时间也没啥,可杨瑞田不。她让医生开了三天的药,挂着吊瓶也要准时赴约。张新开车接杨瑞田的时候吓一大跳,只见她一手插着针,一手举着吊瓶,哪像去赴约,分明是赴死的节奏。那会儿公司正在爬坡过坎,处处用钱,杨瑞田连个静脉留置针都不舍得用。张新说她,这也太不要命了吧,路上要是滚了针呢,你一个人怎么行?话音未落,往车挂钩上绑吊瓶的杨瑞田一阵咳嗽,果然就滚针了。杨瑞田怪他乌鸦嘴,让他给扎上。他不敢扎,要开车就近找个诊所。杨瑞田还不让,说:“你别耽搁事了,有那工夫我早给自己扎上了。”一边说,一边给自己扎针,左手扎破了右手,换右手扎左手,扎了好几次,两手都是血,但也总算扎上了。到了深圳,人家接到她就把她领到了医院看病,而且也不讨价还价了,直接跟她签订了合作协议。因为张新的电话比她先到,可把人家给感动坏了。
三
种子也可以编织,让几个新加盟订单农业的农户稀罕得不行,一边绕着公司院里的两台数控种子编织机上看下看,一边啧啧称奇。正在用数控种子编织机编织甜瓜种子的员工赵广伟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人们多采用人工播种或播种机播种。无论人工播种还是机器播种,都有一个克服不了的弊端:前期消耗种子、水肥,出苗后还要间苗、定株、定距。整个过程不仅效率低、耗时长,且播种质量难以保证,种苗浪费现象严重。数控种子编织机可解决上述一切难题,只要按株距设定好程序,种子就会等距离编织到种子带上。种子带宽窄不同,根据种子需要选取,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半个月后就会自行降解,变成肥料。仅此一项,每亩地就可节约四五百元的人力物力成本。“俺杨总啊,”赵广伟说,“一天到晚琢磨的,就是让农民少投入,多赚钱。”
公司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100亩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5000亩生态高效农业园区,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几年来,公司先后被命名为“市级创业孵化园区”“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杨瑞田本人先后获得“濮阳市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优秀创业导师”“河南省优秀农民田间学校校长”等荣誉称号。2020年11月,在重庆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公司参展的农产品被评为最受欢迎农产品。
外面还是春天,但常瑞助的大棚里已经入夏了。记者仍穿着毛衣毛裤,一进去就浑身冒汗,待擦去镜片上的水雾,才看到常瑞助雇的两名员工都只穿着单衣单裤,正在给绿油油的黄瓜秧吊秧绑蔓。常瑞助有4个蔬菜大棚,分别种有黄瓜、甜瓜、丝瓜等。那一年,他这4个棚里种的都是水果黄瓜,结果买到了假种子。“人要是倒霉了,”他说,“喝凉水都塞牙。苗出得不好,以为缺肥,结果又买了假肥料。当初建棚啥的借了不少钱,到头来赔了个一干二净,咋着填窟窿啊?如今好了,自从大前年加入了订单农业,每年收入一二十万元,还省心省力,旱涝都保收。”
常瑞助把订单农业说给濮阳县的亲戚,亲戚说给范县的同学,同学说给清丰的朋友,朋友说给南乐的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订单农业的行列。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这情景,这不胫而走的消息,这落地生根的订单农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古诗——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记者 刘文华 全媒体记者 谷爱素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