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共叙深情。近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景良再次收到了来自内蒙古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原巡视员、副主任哈斯巴根的一封长信。
“咫尺天涯,真情无限;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这篇特写真挚感人,体现了56个民族一家亲,这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活学活用,看得出河南濮阳落实民族政策深入扎实”“少数民族和汉族,友谊地久天长……”一句句感情真挚的话语,充分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83岁的哈斯巴根是达斡尔族人。20余年前,哈斯巴根曾率队来濮阳考察学习,市人大有关人员热情接待了他。此后,市人大又组织人员到内蒙古人大考察学习,有关人员互通电话、信件,双方结下了一段超过20年的情谊。11月3日,《濮阳日报》刊发了题为《一封信件揭开一段跨越20余年的情谊》的稿件,人民网、光明网、大河网等中央、省网络媒体纷纷进行转发。
像这样民族友好往来的例子,在濮阳还有很多。
濮阳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长期以来一直是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近年来,濮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连队、宗教场所“七进”为抓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写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辉煌篇章。
阿不都艾尼·斯马义力是新疆人,上世纪90年代来濮阳打拼,后来开饭店遭遇困境。房东、汉族夫妇刘怀柱和马秋霞不但免除租金,还为艾尼提供5000元资金和厨具、餐具、桌椅等,使艾尼一家得以再次经营起新疆特色饭店。20余年来,艾尼感恩濮阳人的爱心,积极投身公益:发起“墙上便饭”公益活动,成立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设立民族团结慈善救助基金;常年资助9名孤儿和50余位孤寡老人;每逢重大节日,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午餐,带领大家去敬老院及困难家庭慰问,累计捐款捐物超过20万元。2019年,艾尼加入中国共产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艾尼带领家人和员工制作馕饼2000余个,10余次慰问基层一线工作人员。
市新疆籍流动党员服务站党支部书记解金刚曾在新疆生活多年。2015年起,他坚持带领新疆籍在濮务工人员到社区参加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到清丰单拐、台前将军渡等地开展红色教育,积极参与豫疆各族群众座谈会。我市还邀请新疆(和田)宣讲团来濮开展“感党恩、庆百年、促交融、保稳定”公益宣讲活动,使在濮务工经商的新疆籍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和基层党组织依托社区活动室、流动党员服务站等,组织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四点半课堂”等学习交流活动,并开展端午包粽子、冬至包饺子、文艺会演等民族团结文化活动。
此外,我市还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政策法规培训30余次,惠及各族群众2700余人次;邀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负责人为新疆籍人员进行专题授课。濮阳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做法,得到了省民宗委的高度认可。
阿不都艾尼·斯马义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管濮阳人还是新疆人,56个民族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是中国人。”他的这句话,是他的心里话,也是对濮阳凝心聚力促团结、对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最好诠释。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李路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