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张庄村边黄河滩上整齐排列的养鸡大棚。
蜿蜒的黄河在进入台前县夹河乡之后,拐了个接近90度的弯,继续滚滚东去。夹河乡的南张庄村就位于这个拐弯处。
“俺村原来的村址在大堤南边,紧挨黄河,经常发大水。我7岁那年的一次洪水,水深1米多,村里的很多土坯房都泡塌了,很多人没粮食吃外出逃荒。”南张庄村72岁的刘庆献回忆说,直到1963年,南张庄才整村迁移到大堤北侧。虽然减少了洪灾之苦,但由于人均仅有1亩耕地,加上黄河滩土地贫瘠,每年打下的粮食仅够糊口,只有470口人的南张庄村一直摆脱不了脏乱差和贫困的帽子。
“你再看看现在,俺村的道路全部变成了干干净净的水泥路,路两边种满了花草树木;大街小巷都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边几个废弃坑塘改造的像城里的公园一样美;村文化广场宽阔齐整,村子内外到处鸟语花香。村里的土坯房都变成了砖瓦房,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修了排污管道,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很多村民购买了小汽车,贫困户全部脱了贫……”刘庆献聊起村里的新变化,如数家珍。
南张庄村是如何由一个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变为“全国治理有效示范村”“濮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呢?该村党支部书记冯倡胜一语道破谜底:“党和政府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为俺村带来了好机遇,加上村‘两委’因地制宜抓住了 ‘鸡’遇,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冯倡胜口中的“鸡”遇,指的是南张庄村蓬勃发展的养鸡业。
2018年10月,台前县的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始终抱定“不上项目发展经济就很难脱贫”的冯倡胜带着村“两委”几个人,来到山东聊城奥翔集团公司仔细考察两天后,果断与这家大型肉鸡深加工企业签订了订单农业养殖合作协议,决定在南张庄发展大棚养鸡业。“这是一个短平快的养殖项目,周期短、见效快、风险低。”冯倡胜说,“奥翔集团公司负责提供鸡苗、饲料、饲养技术和肉鸡回收,还为每个鸡棚资助10万元启动资金。”
回到村里,冯倡胜担心村民不热衷此事,计划先期只建6座养鸡大棚探探路,没想到消息传出后,一下子就有22名村民涌到村委会报名。为了不挫伤村民的积极性,村“两委”经过研究,决定以集体经济模式,注册成立台前县继荣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流转100亩土地,兴建22座养鸡大棚,分别承包给包括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22名村民。
为筹集资金,村集体把上级拨付的35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25%的股份投入其中,村党支部还积极帮助22名承包人联系银行贷款;为解决基础设施短缺问题,村“两委”把原有的4口机井进行修复利用,还积极和相关部门协调,新打了6口机井,新安装2台变压器。村委3名干部自掏腰包,垫资20万元,修缮了通往养鸡场的道路。在每个大棚选址过程中,3名村干部一趟趟现场考察,一遍遍精确丈量,经过辛苦努力,22座养鸡大棚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张”。
“要没有这个养鸡大棚,俺家的日子过成啥样,想都不敢想。”43岁的耿凤国对记者说。他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妻子9年前因脑干出血住院欠下17万元外债,至今一直卧床呈植物人状态。他因为需要照顾妻子无法出远门打工,只能在家门口干些零活维持生计,2016年成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耿凤国是村里第一个报名承包鸡棚的“鸡倌”。自从进来第一批鸡苗,他就在鸡棚一角支了张床,每天吃住在这里,一边照顾妻子,一边悉心伺候这些宝贝般的鸡仔。2019年2月,他鸡棚里的第一茬4万只肉鸡长成出栏,卖了6万余元。到了年底,他不仅还清了所有外债,还净剩9万余元。于是,他第一个找到村委,主动申请脱贫。“俺家翻盖了住房,添置了很多新家具和电器,去年还买了一辆轿车。现在,姑娘考上了大学,儿子在县城读高中,我还准备在县城买套房子。你说,这养鸡大棚不是摇钱树是啥?”耿凤国乐呵呵地说道,一脸的满足。
在村民冯明杰承包的鸡棚里,他正和妻子对鸡舍进行防疫消毒。记者看到,棚内的所有设备都很先进,上料、清理粪便、喂鸡、喂水等每道环节都是自动化,非常节省体力。冯明杰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因腰椎间盘突出做过手术之后,无法干重活,才选择了养鸡。他的妻子因患宫颈癌做过2次手术,但身体恢复不错,每天除了在鸡棚帮他打打下手,还兼任村里的公益岗,夫妻俩谁有空谁去送8岁的女儿上学,一家人其乐融融。
“我们每个鸡棚一茬能养4万余只肉鸡,每茬肉鸡34天就能长成出栏,一年能出栏8茬40余万只,毛收入40万元左右。我不光靠养鸡脱了贫,还清贷款之后还攒了一笔存款,下步计划把家里的旧瓦房翻盖成两层楼,也能和大伙一样奔小康了。”冯明杰说,南张庄村民看到养鸡的“钱”途很好,纷纷要求加入养殖队伍中来。去年,村“两委”积极协调,又流转了邻村几十亩土地,新上马12座鸡棚。至此,南张庄村的养鸡大棚已发展到34个,年收入达1360万元。
产业兴则万事顺。尝到了养鸡业带来的甜头之后,南张庄村又先后投入15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生物质发电项目,每年分红9万元;投入15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丁桥肉鸭养殖项目,每年分红12.9万元;投资入股芦庄光伏项目,每年分红3.2万元。这样,加上肉鸡养殖合作社的股份分红,南张庄村集体经济的年收入达42万余元,这笔钱全部用于扶贫和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
“2008年我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心里没底,担心干不好。俺村的老支书把我叫到他的病床前对我说‘放心干吧孩子,只要你心里想着老百姓,多为群众谋福利,乡亲们一定会拥护你、支持你的’。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真是这样的。”冯倡胜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南张庄村39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3个兜底户也有了保障。经过几年的努力,南张庄的村容村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县前列,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村里环境好了,产业兴旺了,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创业。
乡村振兴这一愿景在南张庄村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记者 贺德敬 史式灿 陈增勋 通讯员 王为峰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