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领导统筹谋划、协调解决重大难题,各部门、各县区按照部署要求积极行动、各出奇策,广大贫困群众迸发出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推进顺利,濮阳县、范县、台前县提前脱贫摘帽。为展现近年来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宣传扶贫脱贫典型人物,本报决定自即日起开设《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总攻战》专栏,推出系列报道文章。
小龙虾、食用菌、鲜切花、大棚蔬菜、林下养殖……一个个带贫产业,托起了广大群众的致富梦;
一个个设立在田间村头的扶贫车间,让广大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选准主导产业、构建扶贫载体、创新带贫模式、强化利益联结,走出了一条具有濮阳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市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1.6亿元,实施产业项目968个,扶贫产业得到快速发展,30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8.2%降到今年的0.51%,濮阳县、范县、台前县高质量脱贫摘帽。
因地制宜选产业
政策作保促发展
今年夏季,范县龙王庄镇龙东水产养殖基地的小龙虾火了一把,其因个大、腹白、味道鲜美,被称为小龙虾界的“白腹美”。而两年之前,这里还是一块涝洼地,盐碱地、废弃坑塘较多,排水不畅,盐碱易涝,种植其他农作物收成不好,一直处于闲置状态。镇政府一直在全国各地调研,希望能找到适合的产业改善当地状况。
2019年5月,山东济宁举办小龙虾美食节,山东润辉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小龙虾品质优良、脱颖而出。龙王庄镇政府相关人士也正好在现场,两者就此擦出火花。5个月后,市润辉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建立起占地100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不仅将废弃的坑塘运用起来,还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营,成功带动众多贫困户摘了贫困帽。
市委、市政府依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谋划建设了“沿黄水产畜牧养殖带”“中部特色种植带”“北部优质林果带”三大扶贫产业带,发展壮大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优质粮食种植、优质果蔬种植、食用菌种植、服装加工等六大特色扶贫产业。
围绕“三带六产”,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支持扶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财政、用工等方面给予特殊保障——
市、县平均每年列支2亿元以上对带贫企业、扶贫车间和带贫合作社进行奖补,支持经济能人兴办扶贫产业,激励企业增强社会责任、强化带贫意识,吸纳贫困劳动力直接参与产业发展或到带贫企业务工就业。
用足用活金融政策,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精准扶贫企业贷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引金融活水,灌产业良田。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扶贫贷款28.9亿元。市财政每年列支3000多万元,设立“扶贫产业发展风险基金”,让带贫企业和贫困群众自主创业“零风险”。
科技助力产业发展,全市组建了7个科技产业服务团分包县区,选派135名科技特派员、1976名村级产业发展指导员分包企业,面对面、手把手指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有效解决了“想干不能干、想干不会干、想干没技术”的问题。
构建四大载体
强化带贫作用
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是一个食用菌专业村,村党支部书记卢午申自2016年带领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截至目前,该村共发展食用菌大棚238座,通过电商销售及订单贸易,食用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19年,该村还建立了烘干厂房、腌渍池、冷库等高标准配套设施,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食用菌产业链。
通过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西赵楼食用菌扶贫基地不仅带动该村的17户贫困户45人实现脱贫,还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的85户贫困户140余人稳定就业。
西赵楼食用菌扶贫基地,只是我市123个特色种植基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狠抓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市集中精力、精心谋划,重点打造了扶贫龙头企业、带贫合作社、扶贫车间、产业扶贫基地四大载体。一是自下而上逐级申报认定带贫企业,目前共认定市、县两级带贫企业565个,评出扶贫龙头企业28个。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整顿,共认定带贫合作社474个。三是着力打造扶贫车间升级版。濮阳是扶贫车间的发源地,2017年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之后,我们对全市348个扶贫车间中的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车间实施了规范提升,着力打造扶贫车间升级版。四是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基地。建设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基地123个,小龙虾、生猪等特色养殖基地85个,建设各类农业园区76个,带动全市1.5万户贫困户4.7万名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1.8万元。
创新扶贫模式
促进群众增收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既要消除贫困存量,又要防止贫困增量,稳定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为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长期受益,避免“一股了之”“一分了之”,避免出现返贫情况,我市下好先手棋,探索出了三种产业扶贫模式。
“党建+龙头企业+食用菌+贫困户”带贫模式。清丰县坚持党建引领,把基层党组织建在食用菌基地上,支部引领、党员带头,通过“包棚创业、劳务承包、菌棒托管、基地务工、受益帮带”五种方式,帮扶贫困户。自2016年以来,清丰县共发展食用菌大棚1.2万座,带动6150户1.5万名贫困人口年均增收1.6万元。
“专业合作社+金融+贫困户”带贫模式。支持农村致富带头人成立带贫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众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与致富能人抱团发展,带动1.6万户5.3万名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万元。
“扶贫车间+贫困户”带贫模式。抓好扶贫车间转型升级的同时,将技术含量低、适宜分散加工的草绳、玩具等原料发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在家制作加工,使贫困家庭“厅堂变厂房”,真正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带动 3157户5400名贫困人口年均增收1.2万元。(记者 段利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