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黄河故道披绿装
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 ②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9-11 06:51:56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习近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数千年来,古老的黄河裹挟着滚滚泥沙频繁决溢迁徙,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复杂的故道体系。

濮阳,一个与黄河结缘的城市,东南有黄河蜿蜒流过,西有黄河故道纵贯南北,境内有各类风沙化土地126万亩。“走路不睁眼、吃饭不端碗”“冬春两茫茫,风起飞沙扬”,曾是广大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不论置身城区高楼之上,还是行走于黄河故道之中,皆可听松涛阵阵、赏绿海扬波、聆百禽鸣叫……不知不觉间,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风扑面而来。绿色,已成为展示我市风采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我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造林绿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以增加森林植被为重点,着力构建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持续拓展宜居、宜业、宜旅的绿色生态空间,推动黄河故道从百里黄沙向绿色廊道,从原始荒凉向立体涵养,从风沙肆虐向造福一方转变,在绿色崛起中实现了“满目秀色看不尽、大美濮阳入画来”。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首更加波澜壮阔的绿色“变奏曲”正在龙都大地奏响。

植绿精神薪火相传

绿色对濮阳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资源、是财富,更是福泽后代的绿色宝藏。

我市地处黄河故道,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又是全国石油重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然而,濮阳人心中始终藏有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画卷,建设绿色宜居美好家园的号角声从未远去。

1983年建市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改善,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带领全市300多万人民,开展了长期不懈的造林绿化工作。多年来,在不遗余力的努力下,黄河故道上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一个个精品绿化工程开始成型,绿色逐渐在龙都大地蔓延、生根。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一张张熠熠生辉的烫金名片,成为这座城市绿色品质的最好注脚。

进入新时代,盛名之下如何再续精彩,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增进人民福祉,一度成为我市决策者的重要考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朴实的话语,却拥有穿透历史和影响未来的伟力。沿着领袖指引的方向,我市决意通过持续植绿增绿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最终锁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一宏大目标。

2015年,大幕拉开,我市创森工作快速推进:高规格领导小组迅速成立,纲领性的文件及时出台,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清晰明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创建模式运转顺畅……

在创森过程中,我市还探索出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造林经验。

——以黄河、金堤河、马颊河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为轴线,重点打造贯穿全境的两纵两横四大生态走廊;

——对高速公路、国道、铁路沿线、旅游线路等进行绿化提升,实现乔灌草花果合理布局、带网片点景相互配套的绿化格局;

——按照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大力建设防护林带,让森林拥抱城市;

——新建和改造提升郊野公园、小游园和街头公园,并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方式对城区全方位增绿,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态绿岛;

——将城市绿化理念延伸到乡村,同步实施村庄绿化提升及路沟河渠绿化工程,织就一片片高标准林网;

——在黄河故道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推进农田林网、国家储备林基地、经济林基地建设,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120.16万亩,森林面积达60.3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0.5%。更重要的是,在“人进沙退”过程中形成的苦干实干、奋力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龙都儿女初心不改,继续书写绿色传奇。

“绿色银行”瓜果飘香

绿,不仅是用来观赏的,也是用来经营的。一株树、一盆花、一片竹、一丛林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特色产业。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台前县清水河乡孙庄村,茂密的树林下、绿草如茵的堤坡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成千上万只大白鹅拍打着翅膀,如潮涌般赶来,疯抢地啄食着沾满露珠的杂草、野菜。“林下养鹅、养蚯蚓,洼地养鱼,俺这滩区村现在旮旮旯旯都生金。”孙庄村村民李兴才自豪地说。

同样,南乐县西邵乡李崇町村红杏种植户李国玺说,以前村子周围都是大沙丘,最高的超过房顶,一刮风眼都睁不开不说,连饭都吃不饱。“现在不一样了,不光腰包鼓了起来,环境也美了。杏花开的时候,城里的游客源源不断地到这儿来,人多的时候一天要摆20多桌农家饭呢!”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全民共建共享生态建设成果作为工作出发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浆纸板加工等民生林业,实现了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十三五”以来,全市特色经济林基地发展到28万亩,逐步形成了南乐苹果、杏,台前樱桃,开发区桃、葡萄,濮阳县金银花等经济林发展集群,年产鲜果14万吨,年产值2.3亿元。全市花卉苗木基地发展到15万余亩,涵盖白蜡、法桐、栾树、泡桐、楸树和非洲菊、红掌等,逐步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扶持龙头、培育基地、搞好服务、强化科技支撑等措施,大力推动林菌、林禽、林药、林蚓等产业发展,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在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林海、果园、花海,以及黄河故道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景观资源渐渐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优美画卷,逐渐被世人认同、欣赏。一时间,我市黄河故道休闲旅游业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为了给林业经济发展装上“加速器”,我市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形成了濮阳龙丰纸业的林纸25万吨、木浆10万吨和濮阳市森大木业有限公司、濮阳市光明密度板制品有限公司高中密度板40万立方米的加工生产能力,培育了清丰县家具产业园、范县木业园区等一批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在我市,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心中播绿奏响乐章

长期以来,我市始终注重大地植绿与心中播绿相结合,深入开展森林文化体系建设,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增强绿色发展意识,激发创建动力,形成了共建森林城市、共享绿色福利的良好氛围。

为厚植绿色理念,我市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墙体广告、宣传标语等形式,全方位引导群众树立“共建绿色文明家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理念。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认识森林、爱上绿色,创森以来,我市积极创新形式,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学校等为依托,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及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因地制宜设置了生态文化长廊、宣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拓展培训基地等。在此基础上,按照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各基地广泛与学校、共青团及社会团体开展共建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踏青、夏令营、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生态文明不断深入人心、深入千家万户。

同时,为动员全民参与,我市将80余处上规模的义务植树基地向全社会开放,出台了《濮阳市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对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数量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积极动员和鼓励广大群众踊跃投身于城市绿化和义务植树活动。

如果说,树木葱茏、鸟儿欢鸣,绿色外化于形,铺就了森林濮阳的底色。那么,亲山近水,爱绿护绿,绿色内化于心,正在铸就森林濮阳的血脉和灵魂。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正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巩固扩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在新一轮绿色崛起中让龙都儿女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记者  李振涛)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