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用脚步丈量时代 用劲笔书写华章
——全市新闻媒体座谈会发言选登(二)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3-27 07:18:26   

立足岗位加油干助力濮阳更出彩  

濮阳日报社记者 段利梅  

《濮阳日报》开设了一个专栏“出彩濮阳人”。什么是出彩濮阳人?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在各行各业中出类拔萃的人,为濮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人。在平常工作中,这些人可能不突出,但到关键时刻,是不是出彩、是不是给力,立马就能显现出来。  

就拿这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说,1月25日,我市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后,短短一个晚上,全市近3000个村庄就全部封闭隔离起来,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各个岗位上都有一批能干事会干事的人。  

有一个能统计的数字,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市有7779个基层党组织20.19万名党员冲锋在一线。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援鄂医疗队队长王海明,还有为了抗击疫情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开发区新习镇卢寨村党支部书记马东旺、台前县马楼镇吴楼村村委会主任吴光现、清丰县供电公司固城供电所所长黄清坤。  

除了他们,还有许许多多幕后英雄,这个数字甚至我们都无法一一统计,他们是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驻村第一书记……虽然工作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干好自己的工作,站好自己的岗,为战胜疫情出一份力!  

我深深记得,已经92岁高龄、有73年党龄的张翠娥,托儿子到村疫情防控执勤点捐款200元。正月初五晚上,华龙区爱卫办主任王风广获悉母亲突然去世,迅速回老家劝家人简办丧事,并于第二天下午就赶回来上班。市五院年轻女护士刘瑞攀,扔下刚满1岁还在吃奶的孩子,一头扎到抗疫工作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些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业绩的人,都成为我们新闻记者报道的对象。  

我自己作为一名一线记者,从1月23日参加宋书记主持召开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会议开始,就全力以赴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到医院、社区、企业、农村等各个地方采访。至目前,整整2个月,我采写了100余篇稿件,其中《濮阳市政府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打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龙都必胜》《濮阳打出复工复产组合拳》《全市共产党员将忠诚担当写在抗疫一线》等文章,在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全国知名媒体发表。  

因为工作量大,我每天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有4次为了赶稿子,熬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中间不能按时吃饭,甚至没时间吃饭是常有的事。疫情严重的时候,一次我去市妇幼保健院采访,后来知道曾经与一名确诊患者近距离接触过,也吓得我好几天不能安心。  

当然,我并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市委宣传部领导坐镇指挥,报社实行兵团作战,社长总编亲自策划、组稿、排版,文字、图片、视频齐上阵,实行报纸、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全媒体推送。据统计,2个月来,报社记者共发表了6000余篇稿件,对外对上发稿500余篇,形成了巨大的宣传效应,有效提升了濮阳的形象和知名度。  

在日常工作中,我对自己和我们的记者有个要求,那就是尽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最起码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因为我相信,付出努力了,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但如果不付出努力,肯定没有好结果。  

我们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各位领导都看在眼里,也给予了很多肯定和表扬,报社有6名记者被评为市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前几天我个人还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在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关心关爱,这也让我有更大的动力继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王国生书记勉励新闻工作者“要采写更多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力作”。在上周五召开的市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宋殿宇书记要求我们聚焦斗争一线的平凡英雄,用身边的典型激励全市人民奋勇前进,争做出彩濮阳人,不断提升新闻宣传的价值。这都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目前,我市正处于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关键时期,工业、农业、服务业都要复工复产复业,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时刻。下一步,我们将紧跟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策划、做好报道,鼓舞斗志、振奋人心,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新时代濮阳更加出彩凝聚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如果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汇聚起来的力量就能排山倒海。  

在这里,期盼通过我们记者的宣传报道,全市上下都积极行动起来,立足岗位加油干,为濮阳更加出彩增光添彩!  

用镜头记住这个春天  

濮阳日报社记者 僧少琴  

农历腊月二十八,河南省公布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正是从这一天起,我开始投入战“疫”,用手中的镜头记录战“疫”战场、讲述战“疫”故事,拍摄了濮阳“封城”的城市景象和市民生活的几千张新闻图片,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瞬间。其中最忙的一天,是1月31日在市疾控中心,不停歇采访和编辑将近16个小时,制作了《濮阳“健康守门人”的十二时辰》,记录了疾控人员在一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珍贵镜头。通过镜头,市民看到了一线医护人员真实的战斗场面。这篇稿子在濮阳日报、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播出后,阅读量10万+。河南省疾控中心给予了极高评价,向全省转发并推荐《健康报》专版发表。可是采访回来以后,得知那天的两名疑似病人被确诊,我也非常后怕,有意回避同事和家人。但从来没有后悔过。下面,我谈几点感想,讲几个亲见亲历的小故事。  

第一,真相,是最好的焦点  

疫情不分前方后方,突发事件面前,观众需要真相,离现场越近,离真实就越近。作为一个有13年从业经历的摄影记者,有责任把一线人员的工作状态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才不会恐慌,才能让人放心。消除恐慌,就是凝聚力量的最好方法。而且经验告诉我,越是重大新闻越伴随高风险,所拍摄的新闻资料价值也更高。  

疫情发生以来,我多次到市五院、市疾控中心、市人民医院采访,及时报道救治情况。1月30日,我去定点收治患者的市第五人民医院隔离病区采访。进去前,孙敬涛副院长再三强调:“必须穿好防护服,要尽快完成采访!”他脸上的表情,是我从业多年来从没见过的严肃。走进隔离病区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安静的过道里,只有一声声急促的电话铃声,以及被防护装备包裹得看不见长相的护士小跑着来回穿梭的沙沙声。这些,都在无声地告诉我,这是一场与死神较量的战斗,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非常时期。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给了我安全感和战胜疫情的信心。  

采访中,很多暖心的小故事给了我温暖和感动。“儿子出生24天了,我会经常在视频中看看媳妇和他;母亲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媳妇和孩子,她为我们受累了。等疫情过去我返回濮阳,想带着家人去旅游,用美景弥补我心中的亏欠……”这个故事的主角叫王海明,是市中医医院的一名医生,也是我市派出的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队长。疫情防控战斗打响之时,正是王海明妻子临产之际。就在他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早晨,8斤5两重的大胖小子在濮阳呱呱坠地。但他缺席了妻子的生产。当天,在湖北岗前培训休息的间隙,他才从家人发来的微信中得知了消息。在市委宣传部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我第一时间采写了王海明的事迹,稿子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推送,近40家媒体转载,阅读量超过200万。王海明舍小家、顾大家,感动了全国人民,刚出生的儿子也成了全国网友喜爱、关注和争相起名的“网红宝宝”。他与妻子商量,又结合全国网友的建议,最终给孩子起名“佑华”。他希望天佑中华,让疫情尽快散去。作为一名记者,我也从这些被厚厚的防护服和口罩遮住面孔的英雄身上,找到他们生活中的样子,让大家知道,脱下白大褂,他们也是有家有口、有牵有挂的平凡人。这样,我们才会因为疫情而更加铭记这段历史,才会更珍惜这些无惧生死的医护人员为我们换来的平安,才会凝聚起大家同心协力、合力战“疫”的强大力量。  

第二,责任,是最大的动力  

融媒体时代,手机和微视频成为大家获取信息最方便、最快捷、最生动的载体。我在党报从事摄影工作,从来没有做过视频,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逼着自己当了一回多面手,学会了用手机做视频、用视频讲故事,让新闻更加贴近群众。可是,从图片到视频,无疑增加了太多的工作量。每次外出采访,我主动抓拍新闻照片和手机视频,晚上回来加班编写新闻图文,筛选制作视频作品,除了在我们报纸发表以外,同时向中央及省级媒体推送稿件,像《河南濮阳,复工复产进行时》《战“疫”不误农时,抢种不负春光》等,不仅图文并茂,还增加了视频。先后有100多件新闻作品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媒体平台刊出,全方位、多层次展示了我市疫情防控期间的具体工作举措。  

为了提振全市人民的信心和勇气,市委宣传部崔清林常务副部长决定策划拍摄一部电视宣传片,想用电视镜头把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战疫情的生动故事讲述下来。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大胆突破自己,从一名摄影记者摇身一变成了导演,跟电视台的记者李静和两名视频制作爱好者,用3天半的时间,足迹踏遍全市六七十处抗疫前线,拍下3000多组镜头。导演制作的3分35秒的宣传片《濮阳,加油》,既展现了医疗战线的抗疫英雄事迹,也体现了其他各行业奋战一线的付出,还有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为抗疫“加油”的心声。对于劳动者,我个人有一个认识,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濮阳加油”这四个字的中坚力量,每个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实实在在工作的人,实际都是站在抗疫一线。可能很多人宅在家中,觉得城市停摆了,社会生活停滞了,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一直在坚持工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比如快递小哥、环卫工,还有24小时值班的医护人员。有一位蛋糕房的店主,从疫情开始就停业在家里做面包,从早上7点开始做到晚上10点,疫情期间做了300多个面包,托我把做好的面包送给辛苦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我很难想象医护人员顿顿吃泡面是如何下咽的。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做些面包,让这些抗疫一线的‘战士们’改善一下伙食”。这种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就是社会普通人干劲十足的代表。每个人都把“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放在心中,然后身体力行地去承担一些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解说词“……人间再冷,总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夜以继日的一线战士,坚守在岗位的每一个人,他们正在和时间赛跑。”朴实无华却直指人心,瞬间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宣传片单篇阅读量超过35万,累计收到网友留言评论3000余条。很多人看后流下热泪。网友“嫣然一笑”留言说:“当看到医生头发被剪的那一刻,我哭了。当看到各行各业濮阳人都在为大家奉献时,我感动了。”网友“青青”也说:“一大早被宣传片感动哭了。感谢所有的付出,感谢身处一线、默默帮助的所有人!”很多人向坚守一线的战“疫”战士留言致敬。网友“贤”说:“我最敬佩的四类人:护国之兵,治病之医,育人之师,良善之人!相信科学,相信我们的白衣天使!”网友“卑微”说:“让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这是最好的濮阳纪录,也是最震撼的濮阳!”  

第三,助力,是最真诚的情怀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除了当好“喉舌”之外,该怎样为群众服务?除了报道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外,还能做些什么?在采访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次采访途中,偶然得知花农的鲜切花滞销,第一时间汇报给报社孟晋社长和吉子文总编辑,社长总编辑高点站位,精心策划,全程助力,我当即到花棚采访,并写出了以《急急急!新习花农求销路,万枝鲜花盼爱心》为题的报道,在濮阳日报社新媒体平台发布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其他渠道不计,只是通过联系我本人,仅用一天时间就帮助花农卖出滞销鲜花7万余枝。一夜之间,社会各界爱心如潮水般涌来,新习扶郎花的销售由“冷”变“热”。事后,花农给报社送来锦旗,说:“还是党报影响大!你们的一篇报道,帮我解决了鲜切花的销售难题。关键时刻,还得看党报!”  

截至3月24日,60天时间,我累计报道近100多条新闻,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播发30多条视频和稿件。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告诉群众,我们在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通过镜头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听见、看见。这是我们同心协力共同走过的一段刻骨铭心的难忘历程。  

我想,人们也一定会因为我们的镜头,记住这个春天!  

疫情不只是一种灾难更是一种雕刻  

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王帅  

“规范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抗疫期间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要求,我和我的同事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发回第一手信息。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突出疫情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给全市人民带来感动的同时,将力量凝聚在一起,用踏实的工作作为对总书记讲话的贯彻践行。这次疫情期间的连续作战,虽然辛苦,但也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雕刻,让我感觉收获颇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业务上的一次大提升。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战胜一切的力量。为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发布,并让发布出来的信息更全面、更立体,这次参加战“疫”的记者都学会了一些新技能,原来专职写稿子的学会摄影和制作视频了,专职摄影记者开始创作稿件和诗歌了,做传统媒体的记者采写新媒体新闻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各媒体的新闻发布模式和实效性根据疫情宣传需要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市广播电视台《濮阳新闻》栏目,由每周六期调整为每周七期,时长由每期20分钟调整到30多分钟,加强了对重点工作的策划协调,让新闻作品更有速度、深度、高度、温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把图片、稿件、小视频快速回传,保证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不同媒体、不同单位人员之间的既默契配合又明争暗赛的良性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第二,是思想上的一次大进步。“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通过这次战“疫”,我对入党誓词中的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面对疫情,我们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恐惧,最开始,每个人都会有恐惧,这个时候我没有想过退缩,但勇敢不是盲目的,在充分了解病毒防护知识,并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我消除了恐惧,四次到市五院,八次到社区,十多次到农村进行采访。丢下未断奶的孩子毅然奔赴市五院的市油田总医院护士宋舒娟,让我明白防护衣里是医护人员日日夜夜辛苦的坚守;倒在抗疫一线的台前县马楼镇吴楼村村委会主任吴光现的事迹,让我泪流满面,恨自己两赴台前,未能用手中的摄像机和笔充分展现这位基层干部生命的奉献,采访着、感动着,交流着、熏陶着。我深深地感受着濮阳人民在危急时刻那拳拳的使命初心,濮阳大地在全民战“疫”时的激情燃烧。  

第三,这次疫情期间的宣传报道是濮阳媒体的一次大展示。让我感受到了濮阳民众对于信息的强烈需求,濮阳本地媒体极大满足了濮阳民众的需求,同时,濮阳的抗疫故事也在全省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作为地市级新闻记者,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践行并感受着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的媒体责任和媒体荣光。亲身参与这次战“疫”,让我这名2019年底刚入党的新党员对中国的制度优势体会更深刻、更具体。在我而立之年经历的这场“疫”战,就像一场大考,更是我生命中的宝贵财富,让我重新感悟毕业之初选择新闻事业的初心,更加坚定自己为新闻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念,对广播电视台、对全市新闻宣传工作充满了无限信心。  

一句话,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