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篇篇报道为濮阳加油,为濮阳祝福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濮阳记者站站长 王映
疫情发生后,濮阳记者站认真落实报业集团党委和濮阳市委、市委宣传部的部署要求,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通过报纸、官方公众号、客户端、视频等多媒体、多渠道,共刊发报道50余篇,全景式展现了濮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重大疫情,凝心聚力、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履职尽责的精神风貌,为疫情防控期间营造濮阳良好舆论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记者站的采编人员只有三人,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却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我们提出了“过一个战斗的春节”的口号,用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48字方针,把做好抗疫宣传报道作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练兵场,深入一线,连续作战,用行动和文字传达意志、传导温度、传递信心。
我们的第一篇抗疫报道刊发于1月27日大年初三。当时,听说工业园区的村庄防控很“硬核”,年轻记者马鹏宇主动请缨采访,采写了《党员红马甲闪亮疫情防控一线》的报道,展现了濮阳疫情防控中党建引领的关键作用。马鹏宇还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前往市五院和市油田总医院采访医护人员和治愈患者。不间断的采访让他面临着较大的健康风险,为了家人的安全,他在疫情最紧张的那一个多月里,除了外出采访,回家就锁在一个房间里自我隔离。女儿还是上幼儿园的年纪,好几次哭着找爸爸,父女俩却也只能打开房门,远远地看上几眼,对着抹眼泪。
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濮阳还涌现出一大批勇挑重担的先进典型,我们通过深度挖掘这些严防死守、英勇战“疫”,不惜以性命相搏的党员干部群众的故事,刻画了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濮阳英雄群像。每一次的采访我们都是感慨万千、壮怀激烈,从台前县的村委会主任吴光现身上,从经开区的村党支部书记马东旺身上,从把新疆馕饼送到防控一线的艾尼大叔身上,从支援武汉医疗队的医生王海明身上,我们真切感触到了新闻工作者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使命,那就是为无畏者鼓与呼。2月7日,河南日报一版刊发《定了!网红宝宝叫“佑华”》这篇报道,这也是我们报网联动的一次创新尝试。一名原本普通的医生,一个出生仅几天的男婴,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因为父亲参加援助武汉医疗队的大义之举,经在河南日报官方公众号发布后,十余万网友竞相为孩子起名字。记者把自己的感动传递给网友,网友又把自己的感动汇聚成江河,愿这份感动永驻人间吧。
但是,对于报纸而言,写得好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还要刊发好。对于重点报道的刊发,我们都会竭尽全力与报社进行沟通,有时候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2月23日,《河南日报》一版刊发《濮阳筑牢复工复产“安全网”》的报道。为了它的顺利刊发,我一路打电话进行汇报,从出版部主任到值班副总编再到总编辑刘雅鸣,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崔清林也给刘总编打电话,沟通协调发稿事宜。可惜,由于版面太紧张,稿件当天没有发出来;第二天我去报社开会见到社长董林,又给他说了说这个稿子的情况。我当时就是想,再怎么作难稿子也得发出来,因为这是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要看到濮阳的行动和措施啊。此外,我还被报社抽调回去参加了长篇报道《战“疫”长歌》的撰写,我也充分利用“特权”,在文章中加入许多濮阳元素,这篇报道后来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表扬。
但是,我们记者站毕竟人单力薄,为圆满完成这次宣传报道任务,市委宣传部给了我们许多具体的指导,市委宣传部领导会为了一个报道选题或一个宣传口径,反复交代沟通;濮阳日报则派出精兵强将专门为我们提供照片和稿件,报社的孟晋社长和吉子文总编对我说,他们的记者不用署名,也不用发稿费,就为了共同把濮阳宣传好。
俗话说:“烈火炼真金。”回首抗疫岁月,我觉得,濮阳记者站与濮阳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了,与濮阳这座城市的命运更是休戚与共,这种情感就是“淬炼”出来的。从社区的防控到学子的课堂,从乡政府墙上的作战图到逆行者的最美身影,从城市生活的物资保障到各类企业的复工复产,我们始终热血沸腾,全力以赴,用一篇篇报道为濮阳加油,为濮阳祝福。
今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濮阳记者站将始终以战士之姿,一如既往地投入对濮阳市委中心工作和濮阳经济社会的宣传报道中,大事件必有我们。
讲好濮阳抗疫故事凝聚正能量奏响最强音
河南电视台驻濮阳记者站站长 池里军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个温州朋友给我打电话,说疫情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欧洲买房子,给自己留个退路;前几天又打电话,我问到他买房的话题,他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说余生哪都不去了,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对比国外疫情的爆发和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更是让世界感受到了国家的强盛,感受到了党中央、河南省委、濮阳市委的坚强领导力,感受到了高高飘扬的红色旗帜带给我们的力量;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执行力、看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团结,14亿人民群众合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在这场人民战争中,有医生、护士等一个个逆行战士,还有时刻记录这段历史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新闻信念,逆行而上,争做前线冲锋者、甘做一线的坚守者、善做舆论的引导者,以镜头、话筒和笔,将濮阳的抗疫故事讲给了龙都400万群众,讲给了河南省一亿群众,讲给了全国14亿群众,为濮阳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赢得了“主流话语权”,实现了疫情防控工作的精准发声,我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是建立了好的机制,做到了精准发力
疫情就是命令,为确保各项抗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濮阳市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也组建了宣传引导组,建立了新闻工作微信群,提前谋划确定选题,力求全市媒体共同发力,采访精准、行动精准、发稿精准;濮阳广播电视台组建专门的外宣队伍,抗击疫情期间,我和市委宣传部及新闻科有关领导每天都要通电话,了解市委市政府领导最新指示,商量报道的重点。我每天都要与省台新闻中心领导和各栏目的编辑记者联系,请求省电视台多报道濮阳抗疫新闻,同时了解省台、央视的报道方向和要求,第一时间传回濮阳,并与承担报道的记者沟通采访什么、怎么采访、报道的角度是什么,这样我们的记者就做到了有的放矢、精准采访,少做无用功,提高了发稿率。
再一个就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各县建立的融媒体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建立了一个由各县的县委宣传部部长、县电视台台长为成员的新闻工作微信群,每天指导大家采访发稿,在各地封锁、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通过融媒体中心网络,把各县区的好做法及时传送到省台,讲好了县区抗疫故事,提高了县区发稿量,提升了发稿的质量。
二是建立了一支好的队伍,行动迅速、贯彻有力
疫情防控就是在和时间赛跑,一支强有力的外宣队伍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市广播电视台张利民台长将全台一线记者进行了整合,组织精兵强将,成立了专门的外宣队伍,为外宣发稿提供了人员保证。
外宣工作不好做,是因为外宣工作对于新闻的时效性、质量要求更严格。节目不等人,有可能中午接到任务,下午六点半河南新闻联播要播出,最晚下午四点之前要截稿,中间只有短短的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要联络、拍摄、听同期、写稿、审稿、改稿、编辑、传输,非常紧张,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保证不了节目的正常播出。
当时市广播电视台专职主管外宣工作的是副台长周鹏振,他放下家里怀孕8个多月的妻子,起早摸黑全力以赴为外宣记者工作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前几天妻子刚刚生产才请假给予照顾;负责外宣的孙鹤同志,从1月23号晚上11点参加杨青玖市长召开的紧急会议,到现在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带头进市五院采访,自己拿钱给大家改善生活,至今没有陪孩子上过一次网课,她女儿说,你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我们的记者刘向敏、王玉京在濮阳县王称堌镇,坐着一艘简陋的小船,划着木浆,横渡黄河,在黄河漩涡中,拍摄往河对岸的苏庄村运送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新闻照片。徐凯祥、王振兴、王艳慧、刘善华、周一丹、李睿颖闻令出征,从大年三十开始,没有节假日,他们一方面负责电视外宣稿件的采编写,同时还要承担上级广播媒体的外宣任务。疫情严重时,他们到一线,直面疫情,进医院、进社区、进企业、值守卡点、下乡入村;疫情发生变化时,他们采访春耕生产、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复工复产……徐凯祥、王振兴上周六上午跑到濮阳县渠村乡,中午在渠村吃饭时接到任务要去台前采访台辉高速黄河大桥,两个人一天奔波几百公里,开车、摄像、航拍、出镜、采访,为拍摄一个好的镜头,徒手登上40多米高的施工架子,航拍器几次失联,坚持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采访任务,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第二天星期天还要到单位写稿子、传送片子……像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这些记者当中很多都是80后90后,他们是一个个普通家庭中的子女、父母、爱人,在家长眼里他们还没有长大,他们中有的刚结婚,孩子才刚刚几个月大,有的还是台聘、大学生公益性岗。面对疫情,他们也害怕、也担心,若说困难谁家没有困难、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犹豫,毅然决然承担起传播濮阳好声音、树立濮阳好形象的重任!没车就开自己的车,没饭就吃泡面……他们连续三四十天没有回家吃过中午饭,通常都是一边吃泡面、啃面包,一边写稿子编片子传画面,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这中间克服了非常多的困难!但这些孩子选择了坚守,没有一个人讲条件!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的记者,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我们的一线记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的记者一次次深入一线,记录抗疫一线感人故事,用感人肺腑的文字、鼓舞人心的画面去记录、去传播!
人生在世,有三件事不能回避: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疫情当中,从市委书记、市长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夙夜在公,到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城市默默地奉献,还有我们这些最前线的新闻工作者,他们肩上的担当、身上闪耀的光辉,都用实际行动和工作的成果做了最好的诠释!
三是报道成果丰硕媒体融合成效明显
省委王国生书记指出,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践写有温度的文章,扎根群众讲有情怀的故事,在接受教育中提升素质,在实践课堂上写好作品。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的记者深入一线,脚踏泥土,笔吐芬芳,报道出了许多群众身边的暖心感人故事。两个月的夜以继日,在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等各档新闻栏目发稿120多条,在大象新闻客户端、河南新闻中心客户端等发稿180多条。在河南卫视播发《濮阳市五院抗疫先进人物王红燕护士》等两期抗击疫情濮阳专版,每期节目14分钟;另外,还制作播出一期赵建玲副市长专访,时长8分钟。在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等栏目播出报道12篇,其中2月29日当天,央视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栏目就播出濮阳新闻4条。《孩子出生前一天,他出征武汉》《艾尼大叔千张馕支援抗疫前线》《濮阳803人集体复工返岗》《夯实农业基础有力有序推进春耕备播》等在央视播出,习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的反响,《河南新闻联播》播出四期,期期都有濮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的记者一个一个的脚步丈量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的镜头拍出来的,是冒着危险深入病区一次又一次采访、反反复复策划沟通联络来的!同志们背后看不见的工作和付出也是成倍地增加!
特殊时期,群众对疫情信息的需求在成倍增长,相对于网络上的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人民群众对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更为渴求。电视媒体在专业性、权威性、公信力,以及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方面都拥有互联网媒体和自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这次疫情,对广电事业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刚才讲了各县区融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前段时间清丰县融媒体中心为受疫情影响滞销的红薯找销路,几天的时间就帮农民卖了6万斤红薯,这充分说明媒体融合能够发挥更大、更多、更好的作用。
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党委、政府对新闻工作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1月21日,宋殿宇书记专门看望慰问新闻工作者,强调加强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队伍,推动濮阳宣传工作强起来。今天又专门召开这次座谈会,听大家讲发生在记者身上的抗疫故事,这都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闻工作、关爱、善待新闻工作者的具体体现。近期,记者站策划了几个报道《总书记,河南向您报告》、濮阳首席服务员、脱贫攻坚等,都是跟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具体商量对接的。我们去濮阳县西辛庄采访李连成书记的时候,鲍红涛同志还陪同采访,亲自安排协调对接,体现了市委宣传部对记者站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们驻地记者来说,没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想要做好工作是不可能的。
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河南电视台濮阳记者站将一如既往地讲好濮阳故事,唱响濮阳声音,为濮阳的发展鼓好劲、聚好力、唱好曲。通过抗击疫情,濮阳也凝聚起了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我相信在今后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一定会增添更加亮丽的濮阳色彩!濮阳开创了首席服务员制度,我也是河南电视台派驻到濮阳的首席服务员,濮阳有需求,我们有反应,濮阳有要求,我们有报道!
奋力奏响濮阳战胜疫情最强音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驻濮阳记者站站长 高安娜
面对疫情,我站迅速传达省台和濮阳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部署和要求,全员立即复岗,投入到疫情防控报道的战役中。我们将话筒对准了濮阳疫情防控最前沿,数次进入疫情“红线区”濮阳市五院,进社区、企业、村庄等抗疫一线现场,深入挖掘防控“疫”线和群众开展群防群控的典型事迹。在濮阳各县区各行业复工复产的报道中,我们站和市台外宣部及早谋划,制订主题,多方采访,精细制作,积极上报。以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等新闻形式在中国之声、央广网、河南新闻广播、大象新闻、学习强国平台播发。让全省听众和读者,乃至全国的听众和读者,感受到濮阳速度、濮阳态度、濮阳力度。
我站目前只有三名采编人员,又都是女同志。孩子最大的17个月,最小的只有10个月。但是干起活来,“娘子军”一点都不含糊。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站记者管艳阁除了自己一直在抗疫一线采访,爱人和公公也都坚守在抗疫一线不同的岗位上,孩子幼小,正是身边离不开人的时候,婆婆身体又不好,她就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整理稿件,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发稿,经常是晚上孩子睡后才加班写稿。她先后两次深入“红线区”市五院采访,其中,印象最深的是3月3日我市最后一位患者出院时的采访,那天天空格外的蓝,市五院里也是难得的听到了欢声笑语,压抑一个多月的心情在这一刻都得到释放。我们的白衣天使脱掉了防护服,摘掉口罩,露出一张张笑脸,最后一位患者出院的同时,也意味着濮阳实现确诊、疑似、新增病例“三清零”!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如此漂亮的抗疫阻击战,离不开我们的医务人员不分昼夜的工作,也离不开在抗疫一线奋斗的每一位“战士”。
疫情防控报道期间,记者边慧慧负责每天把濮阳市委宣传部安排的报道方向、报道典型毫无遗漏地向省台报备。有时候一天的外采任务,从早上7点跑到晚上7点,当她完成所有的工作后,回到家里,15个月大的儿子,早已经在哭声中睡着了。但是,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我必须通过我的工作最快速、最准确的传递出去。
我们在市广播电视台的大力配合下,从1月26号的第一篇报道《濮阳开启硬核防疫模式》开始,截至2月底,濮阳在中国之声、央广网、河南电台新闻广播、学习强国、大象新闻网等平台共发稿128篇,创下了濮阳发稿在全省18地市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在此,特别感谢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对我们站的细心指导和鼎力支持。特别感谢濮阳日报社的同仁,为我们提供图片、视频等资料。还要特别感谢市台外宣部孙鹤主任团队的全力配合和无私奉献。
作为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派出机构,濮阳(广播)记者站肩负着主流媒体的责任,我们紧紧围绕濮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将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央广网,河南新闻广播、大象新闻、学习强国等为阵地,全力报道濮阳的防控工作、多平台播报濮阳奋战在一线的温情故事,奋力奏响濮阳战胜疫情的最强音!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