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习近平
这是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科技特派员的辛勤付出!俺家平菇出现泛黄、绿霉等问题,科技特派员刘秋玫总是跑前跑后、想法儿支着儿,一次次帮我渡过难关。”清丰县高堡乡时家庄村大棚种植户时会民,提起脱贫致富的经历总是激动不已。
这是一组催人奋进的数字:全市共建成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40个,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星创天地7家;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12名,组建省级科技产业服务团3个、产业服务队5个,建设科普传播基地3个,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3.6万余人次。
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在范县佑林园区开展助力脱贫摄影采风活动。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投身科技扶贫主战场,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用智慧书写初心使命,用汗水浇灌责任担当,奋力构建脱贫攻坚强大的科技支撑,奏响濮阳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强音。
沉下去
——专家沾“土”更芬芳
潘保仲从事养殖行业20余年,是远近闻名的獭兔养殖大户。他经营的河南众兴兔业股份有限公司,占地23亩,年出栏獭兔10万余只,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贫困养殖户30余户。2018年9月,潘保仲投资1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标准兔舍。兔舍配备欧式笼具、粪尿自动分离装置、粪尿自动传输装置、光热自动控制系统,优化了养殖环境,促进了獭兔的生长繁殖。
“干的时间不短,主要在摸爬滚打,真正快速提升发展,就在近两三年。这多亏了河南科技大学的薛帮群、郑州农林研究所的李艳玲两位专家。”潘保仲说,“他们都是科技特派员,每个月来公司好几次,不但在防疫、品种、管理方面给我很大帮助,而且手把手帮我建设现代化标准兔舍。”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贫困地区,贫困情况各有不同;贫困人口,脱贫发展各有所需。科技扶贫重在精准,老百姓需要什么,专家就研究什么。科技特派员,就要深入农村、深入企业、深入农户,改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配套实施一些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科技扶贫项目,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理念,改变落后面貌,达到致富目标。
2018年初,我市全面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市科技局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一线,沉下去、扎下根,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围绕全市3个贫困县和2个非贫困县支柱产业的科技需求,该局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本地科技人才对接,选派科技特派员分赴全市贫困乡镇、贫困村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科技活动,覆盖全市5县69个乡镇,实现了贫困乡镇全覆盖。
在濮范台,市科技局分别与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对接,组建濮阳县——河南省(番茄)等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范县——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台前县——河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支持3县发展蔬菜种植、食用菌生产、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
位于濮阳县郎中乡张寨集村的德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地200余亩,主要种植草莓、甜瓜、彩虹西瓜等瓜果,省农科院常高正、高冠英两位专家作为科技特派员,长期为其提供病虫害防治、疑难杂症诊断等服务。据该合作社负责人张德甫回忆,2014年,合作社内种植的甜瓜得了靶斑病,当时属于新发病种,叶片逐渐干枯、萎缩,急得他团团转。在高冠英的帮助下,甜瓜靶斑病得以治愈,张德甫的管理技术也得到显著提升。如今,张德甫已成为濮阳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民特聘专家,不但能够为周边渠村乡、梁庄乡的大棚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还建设了现代化育苗大棚,将瓜果苗远销内蒙古、甘肃等地,带动2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台前县开展养驴技术培训。
扶起来
——产业刨“金”金满仓
清丰县城的河南龙丰食用菌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日产金针菇45吨,是一家集菌菇产业技术研发、生产、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科研机构,为贫困户直接提供岗位70余个,带动12个贫困村参与产业发展。该公司特别注重技术进步,2016年取得瓶口残料处理技术突破,2017年实现菌种液态培养,2018年研发智能云柜实现金针菇的仓储配送保鲜……近3年来,该公司取得专利70余项,成果总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的第三。
在濮阳县胡庄镇后岗上村的濮阳天耕农业科技公司内,几乎每日都停着来自东北、上海、四川等地的大货车,等待装载杏鲍菇。天耕农业占地260亩,总投资1.2亿元,每日生产杏鲍菇60吨,可吸纳300余人就业,辐射带动周边胡状镇、八公桥镇、鲁河镇、梨园乡、徐镇镇等乡镇500余人从事食用菌上下游产业的生产加工工作,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其中,约四分之一来自贫困户。
科技相对滞后是导致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科技扶贫让创新成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科技扶贫并非一锤子买卖,而是依托创业载体建设和市场要素对接,让科技人员既要做给农民看,更要带着农民干,同农民抱团发展,实现技术、土地、劳动力的有效融合。漫步龙都大地,依靠科技将传统种养业改造提升,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科技型龙头企业还有很多,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正在掀起我市脱贫攻坚的燎原之势。
争取省科技惠民专项资金,强力支持濮范台农业产业化发展。市科技局积极协调争取省科技惠民专项资金,台前县获100万元,范县、濮阳县分获62万元,各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实施。濮阳县汇源羊业优质肉羊横交繁育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自实施以来,已通过横交繁育技术促使2345只母羊怀孕,新增羔羊8950只,新建羊舍2.4万平方米。汇源羊业采取抓两端放中间模式,一端抓科技投入、技术研发,为贫困户提供高性能饲料、培育优良品种;一端抓市场开发、品牌建设,通过精细化分割和羊肉熟食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带动114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计划,我市各县区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张、水平日益提升,极大带动了县域内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目前,我市已形成清丰县食用菌、南乐县食品加工、台前县羽绒加工、华龙区城郊蔬菜、范县绿色水稻、濮阳县设施瓜果蔬菜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这些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形成,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延长了农副产品链条,促进了农产品增值,壮大了龙头企业科技实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濮阳县科技局开展科技扶贫杏鲍菇种植技术培训活动。
清丰县食用菌特聘专家侯桂森教授(左起第三个)在阳邵乡范石村平菇种植基地指导种植户采收技术。
省科技特派员、市农科院专家高洪泽(右一)在南乐县田间采集玉米病害样本。
播撒开
——科普照“亮”脱贫路
科学普及是普惠民生的事业,是创新发展的基石。
贫困意味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扶贫就要先扶“志”与“智”。要想拔掉穷根,就要为贫困人口树立敢想敢干的志气,让他们自己站起来。脱贫攻坚,既是对当地贫困群众的挑战,也是对奋斗在扶贫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的考验。
使命,在奋进中彰显力量;号角,在攻坚时愈加嘹亮。近年来,市科技局鼓励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千家万户,把科学知识传输到千家万户,把科研成果播种在最需要的地方,不断为脱贫攻坚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科技星火,可以燎原。5月26日,濮阳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市体育场隆重举行,9支科技下乡服务队积极深入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的企业、基地、种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科技宣传,践行“科技强国、科普惠民”理念。这些科技力量围绕当地需求,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76期,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5600余人,推广先进技术5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190项,为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持。
精准帮扶,惠及群众。近年来,市科技局不断加大对责任帮扶村范县陆集乡前张赵村的帮扶力度,该局主要领导积极开展“蹲点扶贫日”活动,入村到户,对12户特困户、五保户、老党员、百岁老人等贫困户进行走访,带着温暖、爱心与祝福,送去米、油、面等慰问品。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仅今年就开展培训5次,培训群众300余人次,全村已有13户46人脱贫。
交流沟通,经验推广。为扩大科技扶贫工作影响力,市科技局积极向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推荐我市科技扶贫信息,同时向省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省农村科技工作群、濮阳市行业扶贫群、濮阳市农业科技工作群、濮阳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群等微信群及时推送科技扶贫信息,大力宣传我市科技扶贫工作进展与成效。
他们是农民眼中的土专家,农民需要啥他们就研究啥;他们把科技星火播撒在龙都大地,让技术在泥土里深耕;他们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为科技兴农富农做出突出贡献……无论是科技特派员,还是产业服务团、科普宣传队成员,市科技局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从扶贫输血到产业造血,脱贫攻坚早已实现从“扶生存”到“扶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科技扶贫已成为我市拔掉穷根的重要抓手。今后,市科技局将创新工作方式和机制,持续鼓励、引导科技工作者,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做大做强农业项目、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措施,解决企业和群众面临的技术难题,助推深度贫困地区形成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征程,新使命。科技正在为我市脱贫攻坚赋能,为乡村振兴播撒“火种”。科技扶贫的故事仍在续写,乡村振兴的乐章已越发恢宏。龙都上下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工夫,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记者 吉子文 周源 张西恒 通讯员 惠海山 文/图 )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