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双手描绘幸福美好新画卷
——来自我市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就业篇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2-24 08:09:49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脱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我市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就业扶贫工作,用“绣花”功夫,打出“扶贫车间吸纳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有组织劳务输出、创业带动就业、公益性岗位托底”的“组合拳”,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目标,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份工作,能为贫困家庭带来美好生活的希冀,让他们开启脱贫奔小康的新征程。  

近年来,我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形式、创新思路,拓宽贫困群众务工就业渠道,增强贫困群众内心深处的脱贫动力,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脱贫致富造血功能,使他们在劳动中提高技能、体现价值。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增加了收入,增强了自主脱贫的勇气,增强了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

微信图片000.jpg

濮阳县海通乡东森扶贫产业园。  

创建扶贫就业车间  

把扶贫之水浇到“穷根”上  

冬日的大雾,在清晨的阳光中迟迟不肯散去。奔跑在追梦路上的人们,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扛起锄头,李菊生裹着棉衣来到村头的桑蚕种养生态扶贫园区,准备给桑树施肥;锅碗瓢盆叮咣作响,王敏敏早早起床做饭,送孩子上学后她要就近到石桥毛绒玩具扶贫基地上班;暖意融融的鸡枞菌种植大棚里,一颗颗虎头虎脑的黑皮鸡枞菌从菌床上探出脑袋,韩燕芳正忙着采摘……  

到扶贫车间,勤劳工作,这是台前县吴坝镇贫困户李菊生、王敏敏、韩燕芳一个普通早晨的生活写照。如今,在全市402个扶贫车间里,有4200余名贫困群众和他们一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务农、务工和照顾家庭三不误。  

以前,在家门口挣工资是李菊生、王敏敏、韩燕芳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6年,我市建立“扶贫车间”的探索,将李菊生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变为实实在在的好事。  

现年60岁的李菊生患有冠心病,32岁的王敏敏与48岁的韩燕芳都是丈夫外出务工,自己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像他们这样既离不开家又没有一技之长的贫困劳动力,在我市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低,缺少技能,除了种地、照顾家庭之外常年空闲在家,还有一些超过法定劳动年龄或因病因残没法外出打工。  

要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靠送钱送物救济显然不可取,必须开发就业岗位,把岗位送到家门口,帮助他们增收脱贫。  

2016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机制,在我省率先实现“扶贫车间”进贫困村,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脱贫的新模式。通过大力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吸引400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地制宜建设精准扶贫就业点,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以就近就业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脱贫新路子,达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脱贫增速、‘两委’增力”的“四增”效果。  

很快,扶贫车间呈星火燎原之势,随着2017年河南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河南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相继在我市召开,我市扶贫车间这一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新模式叫响全国,赢得八方点赞。  

为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我市对精准扶贫就业点给予政策支持、经济补贴。同时,对扶贫车间加强党建引领、政策资金扶持、创新带贫模式、规范管理提升,强化扶贫车间的后续管理服务工作,让扶贫车间立得住、安得下,能够给贫困户带来持续长久的收益,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烹饪技能培训.jpg

烹饪技能培训。  

加强技能培训  

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12月17日上午,在市城区一处建筑工地上,南乐县杨村乡吴村村民赵晓权熟练地挥动着焊枪,在焊花四溅的“呲呲”声中焊接着钢筋构件。  

“在工地上搬几天砖,还不如现在干一天焊工活挣得多。”寒风中,干完手头的工作,赵晓权坐在石墩上,使劲搓了搓手。这双手,近年来曾在河北、山东、广州、北京等地的建筑工地上辛苦劳作。  

从当初从事体力型工种到现在从事技术型工种,赵晓权的技能在提高、收入在增加,月薪6000元左右,家庭从贫困走向殷实。这一切,得益于他3年前参加县里组织的免费电焊培训,并拿到了电焊工职业资格证书。  

掌握一技之长,脱贫就有希望。  

3年来,全市15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技能培训,以“渔”获“鱼”,实现了更稳定、更高收入的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强调:“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  

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如今,产业升级倒逼技能提升,要求贫困劳动力加快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型。针对这个实际情况,我市坚持扶志与扶智紧密结合,围绕培训、就业两个核心,建立了“1+3+5”政策体系,把培训课堂延伸到乡镇村居、田间院落,先后在各县(区)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48个、教学点170余个;在全省首创实施“用工企业下单,就业群众点单,职能部门亮单,培训机构接单,政府统一买单,服务部门填单”的“六单式”培训模式,从文化水平、知识素养、智慧能力等方面对贫困群众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扶本领,不仅让脱贫群众能够“站起来”,而且要能够“走得远”,改变“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局面,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019年,全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93890人、培训总量93890人。八九月份省人社厅通报全省就业、培训扶贫完成情况,我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率、培训率均排名第一。

6697155269897.jpg

濮阳县胡状镇天耕农业食用菌基地。  

拓宽就业渠道  

打开精准脱贫的一扇窗  

12月18日,家住清丰县高堡乡范村的贾爱粉刚吃过晚饭,手机响了。她远在上海市一家食品企业打工的丈夫李留朝发来了视频通话请求。李留朝跟妻子讲述一天的经历,描述在城里的工作与生活。贾爱粉笑着说,“越活越时尚了。穿暖点,别冻着了。”  

工作条件舒适,待遇也不低。贾爱粉说,她丈夫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能寄回家3000余元。“先出去见见世面,学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再过几年,我们打算自己做个买卖。”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家庭通过一人就业,拥有可观的收入实现全家脱贫,我市加大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的力度,市人社部门牵线搭桥,通过与企业对接,摸清企业的人力需求,然后组织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实现了定向精准的劳务输出;加强省际劳务协作,建立健全劳务协作机制,与江苏省一次性成功对接岗位8000余个,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市、县、乡三级联动积极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扶贫招聘会”“返乡创业招聘会”等专场招聘会105场;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结合,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带动作用,着力培育劳务品牌,按照“六个一批”就业途径,提高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保持贫困劳动力就业率100%;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和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跟踪走访和行政村劳动保障协管员等各项制度,利用“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平台等现代化手段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今年以来,我市还多次组织“送培训下乡”活动,并开展了农村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累计开发城乡交通协管、保洁、保安、保绿等公益性岗位5204个。

668599795887.jpg

范县颜村铺乡佑林有机葡萄园区。  

鼓励自主创业  

探寻可持续脱贫之路  

12月16日早上8时30分,濮阳县鲁河镇集上的“爱心”理发店开门纳客。  

这是一间装修简单、不到20平方米的店面,摆放有两个剪发座椅。一位60余岁的老太太前来剪头发,店主李国旗利索地给客人披上罩衣、推剪梳理,脚边的地上不断添加着层层叠叠的碎发。  

剪发完毕,老人离开座椅又仔细看了看镜子里的发型,对李国旗伸出大拇指,满意地点了点头。  

现年36岁的李国旗是鲁河镇李家屯村人,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有口吃,外出找工作较为困难,生活一度处于贫困状态。  

转机发生在5年前,他到吴越美容美发学校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学到了美发技术,当年即在镇上开了这间理发店。  

创业当老板后,不仅让他有了每月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收入,还收获了爱情、收获了幸福。如今,每天将儿子送往幼儿园后,妻子郭红霞和他一起管理店铺。  

“一年下来,去掉房屋租赁费、水电费、生活费和孩子学费等,还有两万余元的结余。”李国旗感觉日子过得舒心又幸福。  

12月17日中午,台前县夹河乡卫生院北门口,几辆流动扶贫餐车前摆放着热气腾腾的快餐小吃,前来就餐的群众络绎不绝,餐车主人忙得不可开交。  

“扶贫餐车政策好,脱贫致富离不了。要不是政府帮忙操持的这辆流动餐车,我们家的生活真是看不到希望了。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夹河乡南丁桥村村民张秀花高兴地说。这些年,张秀花一边照顾生病的丈夫,一边打零工和操持家务,生活非常困难。  

2018年冬,张秀花报名参加了在乡里举办的扶贫技能培训班,学成烹饪技能后领取了一辆免费餐车,在乡卫生院门口卖早餐,月收入3000元左右,实现了全家稳定脱贫。  

两个家庭命运改变的背后,映衬着同一曲脱贫攻坚的时代赞歌。  

靠稳定的收入,李国旗和张秀花已脱贫摘帽。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政策,让他们服下定心丸,逐步在巩固基础上提高、在扎实提高中巩固。  

秉承着“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工作思路,我市注重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脱贫致富造血功能,促进就业创业脱贫。同时,通过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培育更多的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全市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8000人,全市返乡创业人员累计达7.62万人,创办市场经营主体7.3万个,带动就业25.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1.31万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李国旗不满足于目前的技术,近日来濮阳学习美发技能提升技术及推拿技术。从乡村走到城里,再从城里走回乡村;从理发店走到学校,再从学校走回理发店。不停地行走在前行的路上,就像他们的日子,从清贫走向殷实,又即将走向富裕……  (记者 吉子文 周源 史瑞红 通讯员 逯濛 王为峰)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