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习近平
2016年以来,范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08亿元,累计脱贫15705户53308人,其中2019年实现脱贫12081人,贫困发生率从12.7%降至0.75%,1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出列;
全县258名科级干部联系非贫困村,315名驻村第一书记、381名驻村队员吃住在村,4186名镇村干部坚守一线,不舍昼夜、不畏艰苦,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工作……
数字是枯燥的,却深刻诠释了范县上下为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舍小家、顾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近年来,范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过56万范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范水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开启了强县与富民相统一、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城镇与乡村相贯通的新篇章。
用实干干实践行对党的忠诚
“大娘您好,这几天身体还好吧?”“好,身体挺好。你恁忙,又来看我啦!”这是12月13日,范县县委宣传部驻该县龙王庄镇祝桥村第一书记闫慧与该村低保老人王桂平的对话。当天,闫慧还为王桂平送去了一双棉鞋,叮嘱老人保重身体。
像这样的走访,是闫慧的日常工作。此外,她通过多次带领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决定在村里发展秋葵种植项目,带领本村及周边60余名群众人均增收1万元;组织策划了“趣味运动会暨有奖知识问答”,大大提高了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目前,该村的贫困人口由2017的12户30人降至5户6人。
在范县,像闫慧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共有315名。他们,是该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全国人民庄严的承诺。范县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与群众拉家常、结亲戚,重拾“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到百姓家中同吃一顿饭”务实作风,把对党的忠诚写在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中。
强化顶层设计,领导干部带头攻坚。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过程中,范县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的意见》,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十级责任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做到了任务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四大班子成员均承担专项攻坚任务;县级领导走村串户了解民情,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县直单位干部统筹兼顾,白天入村开展帮扶,晚上加班处理业务;乡村干部主动出击,长期坚守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讲政策、办实事、送温暖。
统一指挥作战,竞赛促进工作开展。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脱贫办主任办公会等,形成上下联动、运转有序的统筹指挥体系。成立县脱贫办,把全县分为4大战区,组建16个专项工作组,实行战区竞赛、周三住村、观摩评比、视频调度、授红黑旗、督查奖惩等运行管理机制,分阶段下发《作战令》,明确工作重点,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强化政策支撑,全县上下“一个调”。对照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系统制订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兜底保障、干部培训、村集体经济发展、督查问责等政策措施配套文件50余个,统一推进业务工作,做到多规划衔接、多政策组合,全县上下一盘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准了工作靶向和发力重点。
瞄准问题整改,提高脱贫质量。坚持把问题整改贯彻脱贫攻坚全过程,聚焦中央和省、市反馈的问题,大力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项目建设“百日会战”、“两不愁三保障”专项提升、“双十星”创建等行动,构建“1+7”问题整改体系,举一反三、深入整改,确保问题全面彻底整改到位,全面提高脱贫质量。
经过不懈努力,该县贫困发生率从12.7%降至0.75%,已脱贫家庭基本实现了收入稳定可持续,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取得了看得见、可感受的脱贫成效。
用产业夯实脱贫致富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近年来,范县始终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以壮大产业、扩大就业、做强金融为重点,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12月14日下午,范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许超再次到范县濮城镇毛营小龙虾养殖基地,为养殖户讲解小龙虾冬季管理技术。
该基地占地172亩,共有稻虾、莲虾共养池塘12个。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2018年与濮城镇1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合同,贫困户购买小龙虾苗委托专业合作社代养,基地保证贫困户每年获得2000元的收益。目前,已实现每户分红1000元。
水产养殖是范县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自2018年以来,范县连续两年开展“百日会战”行动,着力培育食用菌、温棚瓜菜、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特色种植五大产业,累计脱贫9055户26192人。
发展光伏产业,带动增收。投资2.3亿元建成111座分布式村级光伏电站,带动8975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2000至3000元。
大力推进来料、来单加工。落实奖补资金3177万元建成扶贫车间89个,带动2074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余元。逐步落实范县—义乌战略合作协议,15家企业与5个乡镇签订合作协议,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我才干了没几天,等过了试用期,按件数算工资,每个月能挣2000余元。”11月25日,在范县陆集乡刘堂村义乌市福田街道来料加工基地,正在忙乎的村民马瑞杰对记者说。该基地是范县第一个落地的义乌来料加工基地。据刘堂村党支部书记刘灿玉介绍,基地预计招工80余人,优先录用贫困户。
为确保各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该县统筹人社、教育等培训资源,为贫困劳动力开展技术培训7156人次,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1381人次。开展“春风行动”、返乡创业招聘会等专场招聘会,累计实现转移就业17734人。制订出台转移就业奖励办法,根据务工收入给予奖励,累计为9474名贫困群众兑现843.6万元奖励资金。
与此同时,对于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该县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共开发保洁、保绿、护河等公益性岗位6357个;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累计为18家企业发放贷款1.9亿余元,带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6234户,户均增收2000元。
让群众检验脱贫成效
王兴民是范县纪委监委派驻辛庄镇李桥村的第一书记。他到任一年多后,村里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村里安上了路灯,村民再也不用摸黑走路;投资14万元的文化广场修好了,办公设备一应俱全的村室建成了,村里的臭水沟填平硬化了,群众浇地的水源问题解决了……村容村貌变美了,村干部团结了,村民们气顺了,大家伙儿的日子也越过越甜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一直以来,范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扶贫政策落实、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完善作为高质量脱贫的重要抓手,以真诚付出赢得群众的真心认可。
严格兑现政策。以保障贫困户家庭子女就学和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为重点,投入1.9亿元新(改)建学校61所,改善53所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大资助保障力度,累计发放资金5023万元,惠及65523人次。创新开展“千师访万户”活动,学校、司法、村委、家庭四方联动,无一例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现象。统筹基本医疗五重保障,县内21家定点医院全部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报销比例达94.16%,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得到有效保障;完善大病慢性病保障措施,贫困群众及时享受门诊慢性病待遇。开展住房鉴定、改造动态清零行动,累计改造5068户,拨付资金6219万元,做到应改尽改。创新实施重度残疾人“邻里照护”、集中托养、“离家不离村”供养等模式,建设“离家不离村”集中供养点32个,“邻里照护”经验做法得到省市认可,全省残疾人脱贫攻坚现场观摩会在范县召开。全面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救助、医疗救助、残疾人保障等资金共计2.89亿元,确保政策措施不落一人。
提升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累计投入资金6.7亿元,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28公里,农村公路通达率100%,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投资8000万元,统一购买城乡新能源客运班车140辆,全县574个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荣获河南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投资3802万元,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投资1.82亿元,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农村机井配套等工程,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荣获“红旗渠精神杯”二十一连冠。投资2.54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工程530个,新(改)建1439.62公里,实现用电保障全覆盖,供电能力提升两倍。
完善公共服务。大力实施文化广场建设,累计筹集资金8869万元,完成532个村文化广场和简易戏台建设任务,151个贫困村按照“七个一”标准实现全覆盖。投资3.15亿元,实施县人民医院、县三院等医院新(改)建工程,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投资3304万元,建设374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引进康洁环卫公司,每年投资2436万元开展垃圾处理清运、长效保洁,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制订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方案,列支3400万元作为奖补资金,以“三无三净一规范”为主,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市政协副主席、范县县委书记王秋芳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紧扣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让范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精准扶贫风帆劲,脱贫攻坚战犹酣。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范县上下笃定滚石上山的坚强意志,鼓足闯关夺隘的勇猛气概,亮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力和韧劲,瞄准目标,铿锵前行,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记者 孟晋 梁南阳 段利梅 通讯员 石明阳)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