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我们收到清丰县气象局局长李金刚转来的《陕西省气象局党办(文明办)关于协助开展“延安气象训练队队员在陕、甘、冀、晋、豫等地建立气象站台”情况调查的函》一封。从这份调查函得知,1945年5月,党中央派送冀鲁豫革命前辈胡有贵,从延安到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驻地——河南清丰开展气象工作。
咨询市、县几位知名党史人士,均表示从没听说过抗战时期我党我军在冀鲁豫边区开展气象工作的史实。我们敏感地认识到,追踪冀鲁豫边区气象工作渊源,必将填补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的一项史实研讨空白。从此,我和同事踏上了追踪冀鲁豫边区气象事业史实研讨之旅,搜集到了冀鲁豫边区气象事业珍贵的史实资料,感悟到了前辈为冀鲁豫边区气象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至高情怀。
一张极其珍贵的示意图
2018年12月5日,一个飞雪飘扬的日子,我们踏上了奔赴延安追踪冀鲁豫边区气象史实的行程。在延安市气象局、延安时期的气象事业展馆里,见到了一张《抗战时期我党我军第一批气象站位置示意图》,它标注着我党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解放区设立的第一批6个气象观测站的地理位置,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清丰是其中之一。毫无疑问,这张示意图见证了清丰在党中央的政治地位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驻地清丰县单拐村,远离周边县城,居住环境宽敞,群众拥护抗战,在时任冀鲁豫边区党委宣传部教育科科长陈平(单拐村人)引荐下,冀鲁豫分局机关、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于1944年9月,由山东红庙迁驻单拐。1945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带领北方局机关进驻单拐。从此,单拐成为冀鲁豫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1945年6月,延安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结业生胡有贵,奉命来到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驻地单拐村,开展气象观测工作。
冀鲁豫边区气象工作的史实脉络
我党我军为什么要重视并开展气象工作?这与抗日的需要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了相当大一片根据地,抵御了相当大一部分敌人。美国史迪威将军派了一个美军观察组住在延安,搞军事外交。中国共产党对美军观察组来延安访问、观察和援助武器,采取主动争取和热情欢迎的态度,认为“不应该把他们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该把这看成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
美国在成都、昆明、衡阳等地设有空军基地,经常用号称空中堡垒的B29型轰炸机,轰炸日本控制的战略基地区——华北、华东,乃至日本本土,因此迫切需要我解放区的气象情报。1944年秋,在我方同意和帮助下,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建了气象台,还提出要在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气象站台。一方面是出于进行来往延安及根据地飞行气象保障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观察、搜集、传递我方军事情报。经过多次谈判,最后达成由我方指派人员组建,美方协助并提供设备的协议。我党我军便着手在敌后解放区延安、定边、米脂、太行、涉县赤岸、清丰单拐筹备设立第一批六个气象观测站。
1944年9月,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接到延安来电,要求他们每天早晚提供驻地的气象情报资料。军区接到电报后,即着手筹办气象观测站。此项任务落到作战科参谋王三欣、曹志杰身上,但他俩没有学过气象,不懂气象观测,怎么办呢?他们通过特定渠道,从敌占区买了一些气象书籍和手摇干湿球温度表、风速仪表等气象仪器。为了迅速开展工作,王三欣他们从书本上自学了一些气象知识,搞清了云的分类,初步弄懂了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
10月,气象观测工作正式开始。王三欣、曹志杰每天早晚两次观测气象,观测项目有天气的阴晴、降水、云、能见度、温度、风向、风力等。观测完后,把观测到的数据编成报文,通过机要科电台发往延安。
由于作战科人员少,增加气象观测任务后,工作很紧张,于是,1945年2月,上级部门从解放区抗日中学招来两名十六七岁的学生,授以气象观测方法和编写电文等知识,让他们专门从事气象观测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观测制度,观测时间定为每天6时和18时。
由于我军气象工作人员没有受到过专业培训,搜集的气象数字与美军飞行需要的统计数字有出入,1945年1月,美军就提出,由他们派人进驻我敌后根据地建立观测站,但我党我军没有同意。经多次谈判协商,以D-包瑞德为组长的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建立气象台,敌后根据地气象观测人员由我方指派人员组建,美方协助提供设备。据此,1945年3月,中央军委三局在延安清凉山,组建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气象训练班。学员共有21人,是从军队和地方选派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通信基础知识的青年,胡有贵是其中的一员。
胡有贵,四川省平昌县福申乡胡家湾人,1934年参加红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3月,胡有贵参加我党第一批气象训练班,在住窑洞、吃野菜、睡土炕、铺茅草、膝盖为桌、石头为凳、旧废纸作笔记、锅灰水代替墨水的艰苦条件下,与队友一起持有极高的政治热情,十足的学习劲头,不怕苦,不怕难,学习无线电通信和气象观测两门课程。无线电通信课着重学习掌握美军的通报方法,了解美军提供的V-101、SCR-284收发报机的性能、操作使用和简单故障排除方法等;气象观测课程主要学习气象知识,掌握了解手摇干湿球温度表、空盒气压表、手持风速仪表等气象仪器的观测使用方法。
经过三个月紧张的学习训练,5月底,胡有贵参加在王家坪军委礼堂举行的隆重结业典礼后,带着叶剑英首长的殷殷嘱托,随身携带一套完整的轻便气象仪器,经过敌人多道封锁线,行走40多天,到达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驻地单拐村,正式接手冀鲁豫军区气象观测站的工作。
胡有贵用他学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气象仪器,调整了观测项目,使内容更加细致。项目有云状、云量、云高、云向、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天气情况、能见度等。每次观测后,他都编成电文,发给赤岸观测站的葛仕民,由他转发给延安总部和美军观察组。
胡有贵在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驻地单拐村工作期间,积极进取,尊重科学,克服困难,钻研业务,按时观测、校对、编报,向延安和美军观测组发出一份份气象电报,不仅为美国空军对日作战提供了气象情报,而且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乘坐飞机往返重庆、北平等地提供气象情报。1945年8月25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之前,一架绿色的DC型美国运输机从延安东关机场起飞,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薄一波、陈赓、萧劲光、李天佑、邓华、陈锡联、陈再道、滕代远、宋时轮、杨得志等20多位中共高级军事将领就乘坐这架飞机,分赴各解放区战场,准备在遭受对方武装进攻时以军事斗争来保卫人民的抗战胜利果实。胡有贵等气象观测者为我党我军的这次重要飞行提供了及时的气象情报。
抗战胜利后,美军观测组撤离,在内战全面开始后不久,冀鲁豫边区气象观测站于1946年9月停止了气象观测,完成了其承担的历史使命。
冀鲁豫边区气象工作前辈爱党敬业的至高情怀
在追踪冀鲁豫边区气象工作渊源的征程中,得知第一批气象队员葛仕民前辈还健在,我们立即与冀鲁豫边区气象工作前辈胡有贵之子胡忆朝老师相约,前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葛老住处拜访。在那里,我们聆听了97岁高龄葛仕民前辈讲述我党我军开展气象工作的历程,被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爱党敬业、忘我奉献的革命精神感染着、激励着。
1945年3月,葛仕民在延安我党第一批气象训练班接受培训,结业后被分配到129师总部涉县赤岸村军区所在地。葛仕民与刘伯承、邓小平住在一个院里,每天两次与胡有贵联系,搜集整理气象信息,汇总后发报到延安。此外,他还每天准时给首长播放中央台的新闻。
葛仕民前辈给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印象深刻的机智征用自行车、打赌砸表、借用电台三个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葛仕民前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也许是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带给他太多的记忆,直达心灵的真情流露出对首长的缅怀和对战友的追忆。
我们追踪冀鲁豫边区气象史实的工作依然在路上。今年6月14日,冀鲁豫边区气象工作前辈胡有贵子女来清丰重走父辈路,延续父辈气象工作的初心情缘。(赵云芳)
红色文化研究还需再添“一把火”
袁冰洁
如果不是2018年接到陕西延安有关部门的函件,抗战时期我党我军在冀鲁豫边区机关所在地单拐的气象工作,恐怕还不会为濮阳人所知。不到一年的时间,清丰县有关人士就通过探访,最终厘清了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气象工作的脉络,打捞起了这段已被尘封的历史记忆。笔者在为相关人士点赞的同时,也禁不住想发出呼吁:进一步加大对濮阳红色文化的研究力度,别让更多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永远被尘封。
濮阳是一片文化热土,红色文化丰厚是濮阳文化的显著特征。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所在地、人民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处、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革命前辈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每一个都足以让我们为之骄傲也自豪。但也许是过于丰富了,导致了我们对一些历史细节研究得不够深入,有些甚至还被忽略掉了,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的气象工作,就是一个例子。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历史事件在时间轴上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一些亲历者也终将离我们而去。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对红色故事的搜集、对红色记忆的打捞、对红色历史细致深入的研究,今后想研究,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2018年,我和一位摄影界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近几年长期扎根台前,拍摄脱贫攻坚中的台前人。他在向我展示一位老人照片时说,老人曾给刘邓首长带过路。我当时提出来想去采访这位老人,但朋友遗憾地告诉我,老人已经不在了,我当时也只能嘘唏不已。
走得再远,也别忘了为什么出发。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路标,也是城市人共同的精神载体。那些经过岁月沉淀的老故事、老照片,每每被后人提及和翻起,都能给人以无言的感动。前几天,我在组一篇稿件,看到曾为冀鲁豫边区机关提供房屋的单拐村人陈笃之和陈平的老照片,禁不住潸然泪下,好像回到了当年的抗战岁月。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历史的魅力,它总能给我们以温暖,也能给我们以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近些年,濮阳历史、文化在一帮专家、学者和热心人士的努力下,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要说做得足够好,还有些勉强。期望历史、文化的研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也希望力度进一步加大,从而让文化成为凝聚濮阳人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本版组稿:袁冰洁 照片提供 赵云芳)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