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英雄归来!濮阳小伙儿南苏丹维和凯旋而归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8-02 08:29:59   

2017年11月14日,中国第4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踏上了飞往南苏丹共和国的专机,执行维和任务。在这批“蓝盔”部队中,有一名濮阳籍的维和士兵。  

他叫徐永宁,今年30岁,清丰县阳邵镇人,2006年应征入伍。2017年7月,徐永宁所在部队下发参加南苏丹维和任务的通知,他义无反顾报了名。经过政审、体能技能考核等层层选拔,徐永宁正式成为中国第4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军人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我希望自己的军旅生涯能不断挑战、不断学习、不断突破。”  

第4批维和步兵营由第83集团军合成第113旅组建,主要执行联合国营区观察警戒、武装护卫、武器禁区巡逻及应对突发事件等多类任务。随着步兵营顺利抵达任务区,此次赴南苏丹维和部队全部部署到位。徐永宁负责的任务区是南苏丹的首都朱巴地区,按照任务分工,他负责车辆的驾驶和维护保养。“南苏丹的交通路况和法规同国内有很大不同,道路坑洼不平,几乎没有柏油路。”徐永宁告诉记者,除了常规工作外,他每天还要接受各种形式的体能训练:一小时不倒的军姿、整齐的三大步伐、队列方阵……  

“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就被脚下这片红土地深深震撼。”虽然这片土地下面埋藏着石油、铜、铬、云母和金银等多种矿藏,但大多数矿藏资源尚待开发,加上连年战乱,这个国家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困,当地百姓忍受着由于医疗水平不足造成的疾病困扰,中国孩子习以为常的饼干、方便面等零食成了当地孩子们眼中不可多得的美食。但是,对于南苏丹的人们来说,最大的无奈还是战乱带来的死亡威胁与家庭的支离破碎。面对此情此景,徐永宁默默立下誓言:只要在岗一天,就要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保护这里的人民安宁度日。  

南苏丹是东非的一个内陆国家,属热带草原气候,湿度高并有大量降雨,全年不是雨季就是旱季。步兵营抵达时恰是11月份,南苏丹正属旱季,气温在30℃至50℃之间,徐永宁和战友每天身穿40多斤的防弹衣及战斗携行具,24小时不间断巡逻,掌握哨位周围情况、观察区域地形地貌,官兵们不仅要面对40℃以上的高温恶劣天气,还要时刻警惕蚊虫毒蛇叮咬的危险。在武器禁区巡逻时,时不时就会有武装分子企图进入禁区,“Thisistheno-weaponzone.Pleaseleaveus,wearecarryingoutit.(这是武器禁区,请离开这里,我们正在执勤。)”是每次执勤面对持枪武装分子,徐永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018年6月的一天,徐永宁在武器禁区巡逻时,对讲机里传来哨位报告,10余名武装分子进入武器禁区。情况紧急,刻不容缓,徐永宁和战友迅速更换实弹赶到现场,武装分子由于受到阻拦无法进入武器禁区,情绪越来越激动。他们非但没有撤离,反而又来了数十名武装分子,朝天鸣枪示威。“这一刻空气仿佛静止了,我也紧张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武装分子有可乘之机,场面极有可能失控,如果交火肯定会有伤亡和牺牲。”徐永宁望向战友,他们从彼此坚毅的目光中看到了同样的信念,“我是中国军人,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最终,在维和官兵的强力威慑下,武装分子收起枪只,并表示马上离开武器禁区。“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和复杂的形势,我们都要积极面对,勇敢克服,因为我们肩负着光荣使命——维护世界和平,维护祖国尊严。”徐永宁说。  

在南苏丹的每一天,徐永宁和战友都保持高度警惕,但是也有让徐永宁感动和欣慰的时刻,他们在巡逻点休息时,就有当地的小孩跑来,虽然听不明白他们嘴里的阿拉伯语,但是徐永宁和战友都能感觉到他们的热情和善意。闲暇之余,徐永宁教他们说汉语,长期的接触后,那些孩子都学会了说“你好”“中国”“谢谢”这些简单的词语。“他们甚至还学会了中国部分各地的方言,因为我的战友们来自五湖四海。我想,这应该也算是中非的文化交流了!”徐永宁笑着说。  

为什么要去那么远、那么危险的地方执行维和任务?徐永宁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在任务区,南苏丹的民众都会主动接近中国维和官兵。不少民众说,虽然有的人不认识军服上的英文,但他们这群臂章上有五星红旗的军人都是好人!中国维和军人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大爱和胸怀。”  

因为当地网络信号差,和家里联系不方便,在儿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徐永宁都没有陪在他身边,错过了很多孩子成长的精彩时刻:孩子能从1数到100了,他学会骑童车了……对于父母和妻儿,他心存歉疚,“但是面对国家的招唤,作为一名军人,我别无选择,能出国参加维和任务更是一种荣誉,对家庭来说也是一种荣誉,能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绵薄之力,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2018年11月,步兵营官兵圆满完成了维和任务回国,徐永宁和他的战友,这些代表祖国出征的热血男儿,在南苏丹这片土地赢上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得到了联合国的好评,联合国为全体官兵颁发了和平勋章和荣誉证书。在他们之前,有一批批的维和官兵奔赴任务区;在他们之后,仍然会有新一批维和官兵陆续出征,接过钢枪就意味着接过了沉甸甸的责任,他们走出国门代表中国,不辱维和使命,用行动擦亮了中国军队这张“名片”。  

2018年12月,徐永宁转业了。回顾10余年的军旅生涯,那是他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无论是参与汶川抗震救灾,还是赴南苏丹维和,他践行了作为一名军人的誓言。转业后,他有了时间陪伴家人,有了时间见证孩子每一步的成长,但初心未改,军人本色犹存。他表示,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接续奋斗,完成任务。(实习记者 刘迪)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