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治医生王冰,最大的梦想就是在退休之前能到祖国的西部边陲,把自己大半生的医疗经验播撒在那块魂牵梦绕的热土上。
河南省组织第七批援疆队伍的时候,他就报了名,但因为多种原因未能如愿。第九批援疆,他毫不犹豫地再次主动请缨。这一次,他终于圆了自己的梦,在距濮阳2700多公里的伊吾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三年。
“今年我已经57岁了,有高血压病,还患过心梗,家里又有80多岁的母亲和90多岁的岳父需要人照顾,很多人都对我当时的选择难以理解。回顾我近三年的援疆生涯,我一点也不后悔。”5月28日,王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他成为医院的“全能医生”
第一次采访王冰时,他正在伊吾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指导医护人员急救演练。从车祸“伤者”自救护车转送到急诊室抢救台,再到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心电监护、中心静脉穿刺等,一系列抢救流程井然有序,非常娴熟。
“刚开始,我们除了简单的按压,别的什么都不会,很多需要急救的病人都因此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王老师来了之后,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他是我们医院的‘全能医生’,也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在,我们心里才感到踏实。”急诊科主任古丽仙说。
王冰出身于一个“医生世家”,奶奶、父亲、妻子、儿子等都是响当当的医务工作者。虽然他所从事的只是麻醉专业,但多年的耳濡目染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让他成长为一个医疗“百事通”。伊吾县人民医院领导为发挥王冰最大的潜能,除了让他肩负手术麻醉等任务之外,还把医务科所负责的急救培训、业务培训等重担交给了他。
“这既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考验。”王冰说,从2017年6月起,他从最基本的简易呼吸器的零部件识别开始,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急救培训。他边讲解边示范,汉族医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其中的要领,但由于语言交流困难,很多少数民族医护人员却记不住复杂的汉语医学专业名词,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于是,他改变教学方式,采取“情境教学”法,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晚上,一位维吾尔族急诊科医生兴奋地告诉王冰,她在值夜班时,遇到一个需急救的病人,按照他教的方法很快就把病人抢救过来了。她希望王冰能再多教一些急救知识。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王冰先后手把手教授了气管插管、电除颤、心肺复苏、心电图解读、单人和三人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使得县医院的急救能力大大增强,成功抢救、处置了数起大型群体伤事故。
伊吾县领导对医院急救能力的提高多次称赞,并决定把最基本的急救技能培训在全县15~75岁的群众中推广。这一重任无疑又落到了王冰身上。从此,他走乡串村,以“下马崖一位老人喂孩子花生豆卡住喉管窒息而亡”“伊吾河一个孩子溺水死亡”等活生生的事例,向农牧民讲解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每次向各乡镇群众传授心肺复苏急救要领,他都是双腿跪在地上,一跪就是两三个小时,双腿都麻木了……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5个乡镇12个中心村。
女徒弟把他视若父亲
在伊吾县人民医院,有一个面庞清秀、眼睛大大的维吾尔族女孩。她名叫迪拉热·帕尔哈提,是王冰的一位女徒弟。
王冰刚到伊吾时,迪拉热也从新疆医科大学麻醉系毕业不久,尽管她专业理论很扎实,但缺乏临床经验,一直难以单独顶岗。两人结为师徒后,王冰从每次手术前麻醉方案的设计、细针穿刺、可视喉镜的使用,到术中麻醉深度监测等,手把手地悉心传授。不到两个月,迪拉热就掌握了麻醉的基本操作。随后,王冰又和濮阳市人民医院联系,把迪拉热送到那里学习了3个月。如今,无论是无痛胃镜、无痛人流等门诊手术,还是常规手术麻醉,迪拉热都得心应手,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很多患者到了医院,指名道姓要找迪拉热。
时光让师徒俩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王冰除了向迪拉热传授业务技能,还经常给她讲厚重的中原文化,带她到开封老家做客。每次探亲回来,王冰都会给迪拉热带一大堆礼物。去年7月,迪拉热要结婚了,王冰特意送给她一件十分珍贵的汴绣。迪拉热也经常把自家做的马肠子、馕饼等带给王冰。逢年过节,还邀请王冰到家里吃饭。
“王老师不仅在业务上对我帮助很大,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在生活上也处处照顾我,就像一位父亲。”迪拉热说,她平时在单位喊王冰“老师”,私下里与王冰微信交流的时候,都喊他“大大”。“大大”在维吾尔语中就是父亲的意思。
让迪拉热敬佩的是王冰的那种敬业精神。王冰是全医院年龄最大的,但也是最忙的。小儿鼻后腔异物取不出来、病人张力性气胸需要放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前列腺肥大插不上尿管……只要他接到急诊科的求助电话,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解决。
迪拉热清楚地记得:2017年11月5日晚11时,盐池乡附近突发车祸,其中1人多处骨折,造成严重的肺挫裂伤,医院没有抢救条件急需紧急转送哈密。当天夜里大雪伴着八九级大风,通往哈密的道路已实施交通管制。担心病人在路途上发生意外,医院领导决定由王冰护送。穿着单薄衬衣的王冰向医院保安借了一件军大衣,立即跳上了救护车。
风越刮越大,雪越下越猛。伊吾县公安局一辆警车在前面引路,救护车被刮得晃晃悠悠、左右摇摆,随时都有可能滑下路边的深渊。车内温度急剧下降,看到被冻得瑟瑟发抖的病人,王冰毫不犹豫地脱下身上的军大衣,盖在病人身上。他强忍着寒冷守护在病人身边,看到病人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的状况,发现是氧气桶的氧气用完了,立即更换新的氧气桶,病人才慢慢恢复正常。
经过4个小时惊心动魄的跋涉,终于把病人安全送到哈密。当迪拉热见到师父平安回到伊吾的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
援疆路上的“夫唱妇随”
2018年12月,新疆哈密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雪季,动辄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为河南医疗援疆队员们的出诊和转诊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
可就在这个冬天,王冰却感觉暖意融融。原来,他的妻子郑百卉,也随他一起来到伊吾县人民医院,参与到对口医疗援疆工作中。
“妻子来援疆,是从她来伊吾县探亲看我时萌生的念头。”说起妻子来援疆,王冰仍然难掩兴奋,“当时,她看到伊吾县的护理管理较为落后,护士们无菌观念较弱,技术操作技能差,连导尿术、插胃管都不会操作,当即就表示,明年退休了,我也来援疆,来帮助这里提高护理质量。”
郑百卉是濮阳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去年5月退休后,她马上安排好家庭事务,主动请缨参与对口医疗援疆工作,并在当年冬天成了伊吾县人民医院的内儿科护士长。
“让王冰医生的妻子一起来援疆,起初我还是有些顾虑的。因为他们家还有一位93岁的老父亲,前些时候还发生了一次呼吸衰竭。”同样是第二次参与对口医疗援疆工作、现任伊吾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高湘玲说。
谈起这件事,王冰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在重症监护室住院4天的岳父带着气管导管无法说话,他示意护士拿笔,给我写下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让妻子和我安心援疆工作。老人病情好转一些后,又多次叮嘱我们一定要完成医疗援疆的承诺。”
就这样,有了家庭的支持,王冰和郑百卉一起回到了新疆。共同在医疗战线工作了半辈子的夫妻俩,又成了一对医疗援疆伉俪。“夫唱妇随”的他们,在当地百姓眼中,成为伊吾县人民医院的最美医护夫妻。
在伊吾县人民医院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这么两件事:去年夏天,王冰的儿子休假到伊吾看望他,正赶上医院在热火朝天地搞业务培训。看到在濮阳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工作的儿子,王冰眼前一亮,就和儿子套近乎,要求他为医院医护人员讲几天课。结果,儿子经不住他的“忽悠”,在伊吾呆了7天,整整泡在医院5天,天天讲课讲得口干舌燥。还有一次是在濮阳市人民医院工作的一位老同事来伊吾看望他,也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为伊吾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搞了几场业务培训。
为此,援疆医疗队的援友们常常调侃他:“濮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伊吾。”王冰听了总是嘿嘿一笑。 (记者 杨少军 贺德敬 周源文/图 )
■援疆感悟
做一名坚强的追梦人
王冰
时光如流水般飞逝,离三年援疆任务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回想起这近三年的时光,因为心怀梦想、奋力追梦,我才有勇气和毅力克服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疼痛、口唇干裂、咽喉肿痛、鼻子流血和高原反应、语言不通、夜不能寐、思乡思亲之痛等种种不适,才能砥砺坚韧意志,激发继续奋斗的责任与担当。
一次次的下乡义诊、急救培训,一趟趟冒着风雪和生命危险接送危重病人,都将成为我脑海里永不磨灭的记忆。从每例手术麻醉和带教徒弟精心制订麻醉方案,到手把手地教当地医生正规的医疗技术操作;从小学生的紧急突发群体性癔症诊治,到多起车祸病人的抢救;从每一次结亲入户,给“亲戚们”带去党的政策和关怀,到精心准备的文艺作品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好评……都将成为我一生的骄傲。
伊吾县人民医院有这么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18日,援疆医生共接诊病人近1.85万人次,实施各类手术550多台,下乡义诊70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7项,培训及讲课124多次,应急救护培训3000多人次,创作文艺作品5个,参加文艺演出10多次。伊吾县卫计委主任说:第九批援疆医疗队是最刻苦、最努力的医疗队,做出的成绩可以用三个满意来总结:医院满意,县里满意,人民满意!
援疆是我的梦想,有梦想就有目标,我会在接下来援疆工作中,继续追逐我的梦想,做一名坚强的追梦人。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