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记者在范县颜村铺乡前五常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内看到,工作人员热心地为前来咨询问题的群众讲解法律知识,并将群众咨询的问题详细记录在接待登记簿上,群众对其服务态度和解答啧啧称赞。
在颜村铺乡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范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内,记者看到了同样的景象,工作人员的服务普遍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主体功能,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明显提高,持续提升了人民群众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画好“三张图”,科学布局系统推进。一是规划先行,描绘“远景蓝图”。印发《濮阳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有效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均等化,逐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确保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首选率、满意率显著提升,确保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努力打造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准确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二是分步实施,绘制“路线图”。立足濮阳实际绘制了“一年普及化、两年一体化、三年精准化”(简称“三步走”)的“路线图”,努力打造具有濮阳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品牌。按照“三步走”计划,2018年,以实体热线平台的基础建设为重点,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实现便民服务的“普及化”;2019年,以信息化建设为统领,统筹调配三大平台服务资源,实现服务事项跨平台、跨时空、跨业务的协同办理,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2020年,依托“智能化网络”“大数据系统”等,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与热线、网络平台全面融合,发挥市、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数据汇总、信息分析、指挥调度的中枢作用,实现为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精准化”。三是分类推进,制订“施工图”。各县区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条件,逐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三导向”,打造载体提升效能。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加速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我市在2018年10月底前建成了6个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近3000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等,并将“12348”法律援助热线升级为“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统一调度全市咨询类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同步开展在线法律咨询和线下办理两大类业务。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将规范化建设作为重点,着力推进管理措施的制订,发挥好入驻业务的整合优势。统一制订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工作规范和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流程图,明确了受理申请、解答咨询等工作制度,规范了我市各类公共法律服务具体服务名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产品形态、获取方式、提供主体及使用平台,初步形成了一套统一、规范、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确保了公共法律服务站点的标志规范统一、职能入驻一致、工作衔接有序。三是坚持需求导向,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全业务、全时空”目标落实。目前,我市正在推进网络平台的基础建设,并参与探索打造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的全业务实时在线公共法律服务系统,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前台,把法律服务实体机构作为后台,两者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打造“大平台共享、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的线上线下协同办公模式,实现法律服务资源和群众法律需求的实时对接。 (记者 王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