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农民圆梦的西辛庄实践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3-26 07:48:39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题记  

3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现场,一场有关农民梦想的对话,在一位来自最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与党的最高领导人之间展开。  

这位名叫李连成的村支书侃侃而谈,从农民的温饱梦、读书梦、健康梦,一直讲到就业梦、环境梦等八个梦想,自信满满、神采飞扬。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微笑看着他,听他讲述农民的梦想。总书记说:“讲得非常生动……这真是我现在希望听到的。”如此质朴诚挚的回应和点赞,令亿万农民精神振奋、备受鼓舞。  

一时间,这位用一口濮阳方言与总书记对话的村支书、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他所在的村庄——濮阳县西辛庄村再次“火”了。  

3月23日,春分刚过,记者再次踏访西辛庄村。自3月16日从北京回来,68岁的李连成一刻也没停歇:向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传达全国两会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谋划西辛庄村下一步该怎么走、到县区作报告、接待络绎不绝的到访者……  

“总书记说我讲得非常生动。为啥生动?实践出真知嘛!”与到访者谈起八个梦想,李连成一脸自信,“八个梦想是咱村里人的梦想,是在咱村奋斗中形成的,也代表了亿万农民的梦想。大家伙儿要不信,到咱村走走看看问问就清楚了。”  

“俺村父老乡亲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多亏了有一个肯吃亏又有发展瘾的好支书。”  

春分时节的西辛庄村,柳枝抽芽、百花初放,一幢幢红色屋顶的二层“小洋楼”整齐有序排列,一条条大道宽阔整洁,胡同街道一处一景,房前屋后绿篱环绕,公园内亭台楼阁、湖水荡漾,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水彩画。  

在村荣誉室内,“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等多块“国字号”牌匾十分耀眼,耀眼到让很多人往往忘记西辛庄村的过去。  

28年前,西辛庄村到处是盐碱地,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600多元,群众缺吃少穿,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在村民李文利的记忆中,小时候别说白面馍,就是高粱面窝窝头也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吃得上,“能吃饱饭,就是俺当时最大的梦想”。  

穷则思变。1991年,40岁的李连成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党员群众看中的不仅是他的勤劳能干、头脑活泛,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肯吃亏”。  

上任后,李连成带领群众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圆温饱梦。他鼓励村民搞大棚种植,自掏腰包从开封请来蔬菜种植专家,还主动把自家价值3万多元的3座大棚无偿转让给李文利等3户贫困群众。  

在李连成的带领、推动下,2年时间,全村建成40多座蔬菜大棚,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村民吃不上白面馍的记忆从此成为历史。  

光吃饱远远不够。自称有发展瘾的李连成又把目光放在了发展企业上。  

1994年,他发动12户群众入股办起了西辛庄村第一家企业——再生纸厂。“咱几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富才算富”,就在再生纸厂效益最好的时候,他又苦口婆心做通其他股东工作,把价值100多万元的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了全村村民。  

依照“家家有股、户户分红”的思路,一座座工业企业在西辛庄村拔地而起:工业用呢厂、纺纱厂、酒厂、纸箱厂、电光源厂……全村村民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村里主动关停了原来的一些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企业。今日的西辛庄村正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朝着医疗康养、乡村旅游和服务业等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多业并举的产业布局。去年,西辛庄村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较1991年增长了近50倍。产业的兴旺,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梦,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落户西辛庄村。  

“俺村父老乡亲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多亏了有一个肯吃亏又有发展瘾的好支书。”李文利感慨不已。  

“现在俺村除去个别没劳动能力的之外,全村没有一个闲人。在村里务工的外地人也有好几千,并且不管是教育、医疗,还是水、电、气补贴等方面,都享受与村民同样的待遇。”李连成颇为自豪。  

“作为党员干部,群众拥护啥、需要啥,咱们就该去干啥。”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之后,李连成和村民开始有了更高的梦想。  

西辛庄村过去缺校舍,村里一、二年级的孩子要在村民家的牲口棚或磨坊里上课,大点儿的孩子要跑几公里到外村读书,很多孩子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  

“我这辈子就吃了没文化的亏,坚决不能再让下辈的娃们当‘睁眼瞎’!”在1995年的一次村党员干部大会上,李连成的话掷地有声,“坚决在村里建所好学校!”他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大干苦干66天,一座高标准学校诞生了,终于圆了村民的读书梦。  

2002年之后,这所学校改成了幼儿园,村小学又经历了两次翻建,现已发展成为有2000名学生的教育园区。除了西辛庄村70多个孩子,周边十几个村庄和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都被送到这里读书。  

“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还得搭路费”,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西辛庄村群众昔日对健康梦的渴望。  

“作为党员干部,群众拥护啥、需要啥,咱们就该去干啥。哪怕作再大的难,也得把村民看病难给解决了。”李连成和村干部达成共识。2009年,村里集资9000多万元兴建的濮阳民生医院终于落成营业。医院先后配备了CT机、心脑血管造影机等医疗设备,还聘请大医院专家长期坐诊。10年来,医院每年门诊量在8万人次以上,住院病人也超过1万人次。更令西辛庄人高兴的是,村民在这所医院看病就医,国家医保之外的费用,全部由村里负担。  

“城市有啥咱村里有啥,乡村振兴不就实现了吗!”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西辛庄村文化广场上好不热闹:散步的、跳舞的、唱戏的……  

“热闹吧!这多亏了李书记,他想到俺心窝子里了!”西辛庄村文化协管员贾贵玲说。  

“吃饱、富裕、上学、看病这些梦想实现了,村民又有了新想法:啥时候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吃饱没事就遛遛弯、逛逛公园、跳跳舞?那俺就按村民的想法办,把村子弄成一个大公园,让它有树、有水、有鱼,还有鸟。城市有啥咱村里有啥,乡村振兴不就实现了吗!”李连成的话既朴实深邃又形象生动。  

1998年,李连成带领村“两委”班子对村庄进行重新规划,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和冲水式厕所,狭窄泥泞的胡同变成了宽阔整洁的柏油路,垃圾实行专人收集、集中运送。2014年,村文化广场投入使用,废旧坑塘也变成了观光湖。西辛庄村初步变成了公园式生态园林村。  

“公园建起来,人也要站起来。不能啥都有了,人心却散了。”李连成想得更多、看得更远。  

自上任第一天,李连成就认定:“当干部就要能吃亏,肯吃亏才能众心归。”  

在李连成的带动下,村干部每天早饭前义务劳动1小时成了传统,村里的招标更是无一例违纪行为发生。  

党员干部的好作风影响着村风民风。“这么多年,俺村敬老爱幼的多了,家长里短扯闲篇的少了;主动想事干事的多了,推三阻四的少了;搞封建迷信、打架斗殴的更是一个都没有。”李连成扳着手指,得意地说。  

梧高凤必至,境高道自彰。  

“办学3年来,连成书记来学院作了300多场报告,全国27个省市区3万多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来到这里互动交流。西辛庄村群众圆梦的实践经验正在辐射全国,为乡村振兴提供澎湃动力。”位于西辛庄村的全国首家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王连胜深有感触。  

“总书记要求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我给总书记表个态:请总书记放心,我宁可把命丢了,也要在乡村振兴中为全国带个好头,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梦!”李连成的话字字铿锵、催人奋进。  

行走在西辛庄村的春天里,新时代农民圆梦的赞歌如此悠扬、动听。(记者 吉子文 杨少军 贺德敬 王金勇 李振涛)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