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伟,曾是我结识的一位农民朋友。在我和他的交往中,他讲过的三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第一句话:“农村改革给了我出路。”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濮阳县徐镇镇路过时,汽车出了故障。在司机停下来维修时,我看到路边有家粮油购销店,生意十分红火。职业习惯使我走进这家店。店主叫王洪伟,是该镇王庄村农民。在随意交谈中,他说他们村地处黄河背河洼地,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村民缺粮又缺钱。很长一段时间,全村人都绑在土地上“磨洋工”,宁愿大家都吃半碗饭,也不许任何人走出去找“资本主义”的饭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王洪伟家承包的土地用不着全家人都上阵耕种,他就到建筑工地当小工,帮人家剪羊毛,贩运农副产品,想法多挣钱。几年后,王洪伟用挣来的钱在徐镇镇先后办起了预制构件厂、废品收购站、五金建材店和这个粮油购销店,成为全镇最早的个体户和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固定资产逐步增加到50余万元。
第二句话:“市场经济改革给了我胆量。”2003年,我在徐镇镇政府采访时,顺便问起了王洪伟的情况。该镇领导说他“鸟枪换炮”了,早已不再是个体户,而是成了米业公司的大老板,还建议我去看看。在带着我参观厂房、设备和生产现场时,王洪伟讲述了他创办米业公司的缘由。在黄河背河洼地改种水稻后,大家一直用老办法碾大米,效率低、碎米多、杂质多、价格低。为了解决稻农的困难,也为了赚到钱,他打算创办现代化的大米加工厂。可是,当时社会上对民营企业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很厉害,他不敢冒险。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走上了市场经济改革之路,王洪伟心里有了底,胆子就大了。为了抢抓商机,他转让、变卖了几个门店,筹集资金,于1996年办起了全市第一家现代化大米加工企业——徐镇精米加工厂。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该加工厂于2001年改制为集产供销、科工贸于一体的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家家宜”商标。该公司改革了经营体制和机制,实施“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与稻农签订水稻种植订单,统一提供良种、农资、农技、植保等系列化服务,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予以收购。该举措使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米业大市场对接起来,不仅保证了农户增产增收,也为公司赢得稳定、充足的粮源。很快,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的产品打入10余个省、市的米业市场,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成为豫北地区有名的米业企业,被确定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
第三句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明确了新方向。”2017年,我跟几位朋友一起到濮阳县沿黄乡村采风。在徐镇镇的一块稻田里,我们看到王洪伟正带人放鸭子。我上前问他:“怎么养起鸭子来了?”他笑着说:“这是公司建设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放养鸭子是为了让它们吃掉稻田的害虫和杂草,用鸭粪肥田,不再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稻谷品质。”据王洪伟介绍,由于我国农产品不再短缺,前几年大米市场滞销,米业加工出现了困难。党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他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要想让公司走出困局,就得加工出受消费者欢迎的高质量大米。要加工出好大米,就需要农民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公司供给优质稻谷。为此,王洪伟组织农技人员帮助农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促使水稻由无公害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变。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建设了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为农民探索种植有机水稻的路子,以便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与此同时,该公司更新了生产线,引进了先进技术,促使产品升级换代,生产出更多中高端大米,把“家家宜”培育成名优品牌,使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三句话可以映出王洪伟的创业轨迹。王洪伟的三句话,是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千千万万企业家的真实感受,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对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人生事业、日常生活等带来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未有穷期。在新时代,全国人民按照党的十九大指引的方向,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