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南乐县岳固“醇香小镇”晒太阳。
农业产业稳定发展夯实根基
30余年来,濮阳农业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与发展,逐步由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迈向多样化、组织化、产业化和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势头强劲。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量、改善品质”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跨越式发展。1999年,全市粮食总产突破200万吨;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突破260万吨;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286.9万吨,创下历史新高,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经过大力调优种植结构,全市种植优质强筋小麦75万亩、优质水稻43.2万亩、优质花生59.44万亩、优质瓜菜71.03万亩、优质饲草10万亩,种植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345万亩、245万亩,全市高标准粮田达到225.5万亩。
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迅速。2018年,全市新建、扩建、提升百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0个,设施农业达到50万亩。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以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出发点,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14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19个。其中: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8家、农民合作社3066家,拥有成员14.2万个;发展家庭农场205个,经营土地5万亩。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主动与国家、省有关部门对接,争取到多项国家级资源化利用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粮改饲”项目等重大项目落户濮阳。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范县牧原集团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南乐县唐人神年出栏30万头良种苗猪绿色养殖建设项目、濮阳禾丰食品有限公司1亿只小优鸡产业化项目、濮阳市广安农牧有限公司5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养殖加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18年12月底,中国改革(2018)年会暨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高层研讨会召开,我市农村改革成功入选“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这是我市农村改革在改革领域再次荣获全国性荣誉。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新形势下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调整提出的要求,是发展生产力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6月,华龙区、范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2017年7月,濮阳市被确定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试点市;2018年6月,濮阳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2018年1月,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被评为中国改革(2017)年度案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纂的《学习与研究》和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编纂的《农村要情》先后刊发我市经验,100余个省内外兄弟地市来我市考察交流。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市摸清了农村集体资产家底,维护了农民权益和基层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2984个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共核实资产总额55.4亿元;2624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其中2069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我市把全市村庄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历史文化村、特色旅游村、交通优势村、资源优势村、一般村等7类,分别探索最适宜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市281个无经营性资产的村庄已实现集体收入零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搭建交易平台,共建成7个县级、87个乡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等,累计完成交易2200余宗。依托交易平台,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一站式”服务,累计发放贷款13435笔9.5亿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促使不少农村的“死资产”变为“活资金”,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活力,增加了农民的获得感。
乡村振兴让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2018年年初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梦想靠近。
围绕生态宜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我市坚持统筹推进改善环境、优化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呈现新气象,连续2年获得省级表彰或奖励。持续巩固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机制,农村卫生面貌进一步改善。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廊道绿化、郊野公园、农田林网工程,开展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建设。2018年全市累计栽植片林9.28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5.8%。美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成效显著。全市新启动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新打造集产业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精品村26个,全市精品村达到107个。
围绕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文明文化建设。大力实施“九个一”工程,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设了农家书屋,800个村庄新建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突出地域特色,清丰单拐红色文化、华龙区东北庄杂技文化、范县郑板桥廉政文化等特色文化基地建设日趋完善,农村文化不断繁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主题,以“双评双创”为载体,在农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着眼规范引导,立足村民自治,农村良好风气逐步形成。
围绕生活富裕,加快脱贫攻坚步伐。2018年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争取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527万元,全市安排扶贫资金191627万元,濮阳县、范县、台前县3个贫困县统筹整合资金167573万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8677户66524人,202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全市重点培育30个农业产业扶贫新模式,其中13个在全省得到推广。(记者 段利梅/文 僧少琴/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