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阳光洒满就业路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2-25 07:57:05   

微信图片_20181225075900_meitu_2.jpg

58到家濮阳培训基地讲师在对学员进行厨艺培训。  

如今,就业难、创业难日益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为此,我市把就业创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2018年,在全球和国内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的背景下,我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9.89%;失业人员再就业1.6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6.87%;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00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6.32%;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2.57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4.73%;高技能人才培养5260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5.15%,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给相关人才提供安居保障,我市选取1000套市公共租赁住房(康居花园300套、南苑小区700套),通过改造提升作为市人才公寓。截至目前,康居花园300套人才公寓基本达到入住条件,拟组织申报入住;南苑小区700套人才公寓室内装修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初验,小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成60%。  

一个个闪亮的数字、一项项优异的成绩,映射出我市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公共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了创业型城市建设的濮阳模式,交出了一份暖心的民生答卷。  

完善政策体系,引领促进就业。为健全政策架构,我市今年出台了《濮阳市关于推进“放管服”改革下放部分就业创业和技能培训工作权限(暂行)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将部分工作项目和管理权限下放县区,切实收到了简政放权、方便群众、提高工作效率的实际效果。同时,为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检查,作为牵头单位的市人社局建立完善了主要领导协调安排、分管领导组织推进、任务落实责任到人的统一协调组织体系,着力做实基层基础工作,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突出重点群体,破解就业难题。我市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全力做好政府购岗工作,积极组织我市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参加省政府购岗考试,使30名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在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开发400个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就业意愿并符合就业困难条件的未就业大学生实现就业;出台《濮阳市高校毕业生服务企业千人就业计划实施方案(试行)》,举办专场招聘会6场,共吸引327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岗位13180个,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我市出台《濮阳市关于开发2018年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的通知》,督促各县区大力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目前,全市已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公益性岗位6181个,投入资金886.37万元,主要用于转移就业服务及城乡交通协管、保洁、保安、保绿等岗位。为切实帮扶困难人员就业,我市建立了“岗位推介—技能培训—上岗就业—权益维护”的全过程就业援助服务模式,为零就业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帮扶,消除零就业家庭126户。  

实施创业带动,扩大就业规模。我市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全市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园区30家,其中5家为省级园区,占全省的1/8。另外,全市各类孵化平台在孵企业达1800家。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我市积极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公开课、创业咨询、开业指导等服务,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点260个。目前,全市返乡创业农民工达3.83万人,创办企业11582家,实现年销售收入30.28亿元,带动10.2万人就业,返乡创业初现热潮。  

优化公共服务,强力助推就业。我市积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市人力资源市场日常开放,每周三、周五举办招聘会;扎实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全年相继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就业扶贫行动等招聘活动。同时,我市积极加强就业信息化服务,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线上企业1.3万家,累计提供岗位13万个,线上总浏览量96万次。  

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质量。我市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打造职业技能培训濮阳特色。自去年建立58到家濮阳培训基地以来,该基地累计开办78期370余个班次,培训1.5万余人,学员毕业后实现100%安排就业。今年10月,北京管家帮商学院正式入驻濮阳县,目前共开办培训班2期,培训学员347人。此外,我市今年还承办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河南省选拔赛。同时,不断深化与各类企业合作,促成上海赞华集团与我市第三技工学校合作,积极打造技工教育示范区,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濮才宣 逯濛 文/图)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