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水清河美润民生
——我市水利建设工作综述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2-25 07:52:06   

微信图片_20181225075020_meitu_1.jpg

引黄灌溉调节水库放水闸。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解决好水的问题,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开展,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水利事业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从建设引黄灌溉调节水库到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濮阳段)提前建成通水,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城乡居民喝上优质纯净的丹江水,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龙乡精神杯”到市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我市水利事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重大水利项目强力推进  

尽管我市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有大小河流97条,水资源却极度贫乏,尤其是金堤以北的海河流域,因无客水来源,农业灌溉只能依靠地下水。  

濮阳人对黄河的感情也极为复杂。这条母亲河虽然从我市穿过,但因为我市位于黄河“豆腐腰”地段,长久以来,除了极少数沿黄村庄外,濮阳人守着黄河却吃不上黄河水、用不上黄河水。  

破解水瓶颈,解决水困局,是市委、市政府的治水兴水之策,也是近400万濮阳人民的热切愿望。在中央、省决策部署的强力推动下,我市以重大水利项目为龙头,高标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引蓄源头活水,泽润龙都大地。  

2012年,我市立足实际,高瞻远瞩,作出建设引黄灌溉调节水库的重大决策。该水库的建成和运行,解决了引黄过程与农业需水过程不匹配及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引水受限等问题,打破了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同时,该水库极大地改善了我市水系生态,抑制了地下水位下降,使地下水逐步恢复平衡,为我市建设城市生态水系、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水利工程之一,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濮阳段)也是我市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随着雄安新区国家战略的规划实施,该工程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工程自2015年12月17日开工,于2017年11月16日基本建成并进行试通水,目前已向河北省输水5300万立方米。该工程与第一、第二濮清南工程互相调剂水量,使我市引黄供水受益面积达2018.6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8.2%,覆盖了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华龙区、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46个乡镇1313个自然村,受益总人口达196万人。  

才有黄河浪,又来丹江水。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城市之一。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优质纯净的丹江水从总干渠迤逦而下,通过配套工程搭建起的安全通道,将长久地滋润龙都大地,进一步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我市配套工程于2015年5月建成通水,累计生活供水1.26亿立方米、生态供水0.58亿立方米,让市城区80万居民喝上了优质的丹江水。在保障市城区生活供水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扩大受水区范围。目前,清丰县水厂、南乐县水厂已顺利建成供水;濮阳县供水工程已基本建成,通水在即;范县供水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民生水利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市以来,我市稳步推进民生水利工程,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以前吃水要到井里去挑,味道还苦。现在多好啊,一拧家里的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出来了,方便得很,水还带甜味呢。”12月24日,说起吃水问题,清丰县巩营乡东街村村民张银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民生工程。我市自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以来,已累计筹措资金11.01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83处(其中千吨万人水厂62处),打水源井594眼,铺设管网3519万米,建设管理房43019平方米,解决了271.64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根据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我市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99%以上。市、县(区)水利部门推动政府统筹城乡供水设施,统筹地下水、地表水资源,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地下水、地表水双水源保障,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市农村饮水安全的水质水量问题。目前,清丰县、范县部分乡镇农村用上了丹江水、黄河水,濮阳县、南乐县、台前县正在统筹谋划建设农村地表水饮水工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多年来,我市始终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市完成投资1.13亿元,实施渠村、南小堤、彭楼、孙口、王集等灌区配套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9.31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干渠过流能力和节水能力。另外,我市完成投资2.53亿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项目县建设,恢复有效灌溉面积7.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3万亩,新增改善排涝面积4.9万亩,切实解决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生态水利建设备受重视  

曾几何时,我市企业工业废水和市民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城区河道内,久而久之,河道淤积、水质污染严重,散发出的恶臭气味让周围的居民和路过的行人苦不堪言。  

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利用3年时间,对马颊河、老马颊河、濮水河市城区段共38.9公里河道实施截污治污、清淤疏浚、环卫整治,修复河道生态功能。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断头渠、淤塞河流动起来了,臭水沟变身清水河,河道治理基本实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目标。  

水体一时的清澈,并不意味着今后不会重蹈覆辙。为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我市水环境质量,2017年,我市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年7月,《濮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出台,我市河长制工作全面启动。市委书记宋殿宇(时任市长、市级总河长)高度重视支持河长制工作,在政府常务会上听取工作汇报,并多次到黄河、马颊河、濮水河巡河调研。市长杨青玖到任后,第一时间安排各级河长加强巡河,切实解决发现的问题。各级河长积极上岗履职,及时协调解决河湖管护问题。目前,我市已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同时聘请企业河长、民间河长、护河员、河长制工作监督员创新探索“河长+党建”“河长+段长”“河长+管长”等“河长+”工作模式,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河湖管护体系。  

防汛抗旱能力不断提升  

我市境内中小河流较多,由于多年未得到系统综合治理,造成河道淤塞严重,除涝标准仅为1到3年一遇,标准低、除涝防灾能力差。  

江河安澜,则百姓安居。为让人民群众远离洪水和干旱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09年以来,我市扎实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我市共有8条河流、12个项目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2.8亿元,治理河长225公里,除涝标准提高到了3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提高到了10到20年一遇。我市通过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打通了“肠梗阻”,大大提高了行洪除涝能力。  

波澜壮阔40年,迎风破浪再起航。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开放前瞻的广阔胸怀,以“四水同治”统揽水利各项工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水利保障,为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不断谱写濮阳水利事业发展新篇章。(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杜广兴 郝小虎/文 高崟人/图)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