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我市有3个县地处黄河滩区,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工作任务重,是我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面对重任,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负重前行,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有了很多创造性的做法和思路。
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系统梳理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在脱贫攻坚中的新思路、新路径、新举措,全面展现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努力和探索,进一步总结经验、凝聚力量、坚定信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范县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农业。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与凄清肃杀的初冬景色不同,范县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一村一韵的美丽景象到一幢幢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从瓜果飘香的温室大棚到牲畜欢叫的养殖场,从一个个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到一张张脱贫后开心的脸庞,处处都能感受到范县脱贫攻坚带来的新变化、新生活、新希望,触摸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劲脉动。
数据显示,自2014年到2017年,范县累计脱贫8721户32749人,2018年预计有8700人实现脱贫梦、走上致富路。
振奋人心的成绩背后,是范县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结果。
自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以来,范县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苦干实干,坚持产业为根、立志为本、机制为要,以产业扶贫增活力、易地搬迁住新居、股金分红享红利、金融扶贫助增收等为支撑,牢牢把握产业、安居、保障、基础设施等关键点,积极探索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新举措、新路径。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持续向纵深推进,范县正开足马力,向着日渐美好的幸福生活奋力前行,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昂首进发。
产业花开 铺就致富锦绣路
12月4日,范县杨集乡前马桥村千亩小龙虾养殖基地的池塘内碧波荡漾,一群群小龙虾正欢快地争抢着食物,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小龙虾养殖周期短、投资少,一亩虾塘平均能产150公斤小龙虾,上市能卖到40元一公斤,按一半利润算,一亩小龙虾能挣3000元,还不用愁销路,促脱贫效果真是杠杠的。”养殖户朱亚尧兴奋地说。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近年来,范县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和根本出路,充分挖掘黄河滩区、滞洪区和旱作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温棚瓜菜、食用菌、小龙虾、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五大产业。
小龙虾产业方面。该县确定了濮辛、杨集、龙东、陆张4个小龙虾养殖基地和龙王庄镇、陈庄镇2个稻虾、莲虾综合种养示范区,规划养殖面积7435亩。目前,4个基地已全面开工,2个种养示范区也已陆续启动建设。
食用菌产业方面。该县新发展食用菌基地24个,面积约750亩。目前,已建成投用4个基地115座大棚,建成暂未投用2个基地41座大棚,其他基地正在紧张施工中。
温棚瓜菜产业方面。该县规划建设面积2800亩,涉及王楼、陆集、龙王庄、张庄等7个乡镇,目前已完成150亩,正在建设2150亩。
畜牧养殖产业方面。该县牧原第二、第四分场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庆丰养殖年出栏1000头肉牛基地已完成建设,惠盈养殖7座鸭舍已投产,场区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其他畜牧养殖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特色种植产业方面。该县共谋划经济林1500亩、中草药8600亩、构树1000亩。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在做实老项目的基础上,再发展新项目,全面建立扶贫产业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融入进来,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范县相关负责人说。
夯实基础 致富路上底气足
连日来,在广袤的范县大地上,到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火热场面,整修坑塘,栽花种草,清理垃圾,该县上下正以实际行动,朝着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范县、美丽范县的目标大步迈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有效推动广大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精神面貌、激发内生动力,范县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按照“乡镇负责、部门联动、综合治理、全民动员”的原则,对全县151个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进行全面整治提升,以期使全县所有贫困村人居环境达到“三无三净一规范”,即村子周边无垃圾堆放、村内无残垣断壁、无污水横流,村主次街道干净、周边环境干净、户容户貌干净,各类物品摆放规范。同时,该县还围绕农村危房改造,加大排查力度,做到应改尽改、应修尽修。
目前,该县共拆除残垣断壁95126米、废旧房屋1816间、露天厕所352个、牛棚猪栏163个、废旧厂房1座,清运垃圾1756吨,年底前争取完成2072户危房改造。
“以前,俺村没有文化广场,没有路灯,也没有绿化带,现在设施和环境变好了,俺这精气神也不一样了,俺也寻思着为村子的发展出点子、加把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范县颜村铺乡前五常村村民常学用说。
的确,该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项工程实施以来,村民也从配角转变为主角。广场建设融入了村民的意见,公共空间缺失有了村民的主动退让,每一处施工地点都可以看到村民的身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参与到村子的建设中还能拿到工资,不仅加快了建设进度,还能实现自身的增收脱贫。
“人居环境整治,不仅美化了群众生活环境,促使其动手打扫卫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提振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改善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助力了脱贫攻坚。”范县县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借鉴先进地区产权制度改革经验,积极盘活贫困村闲置土地、坑塘、林地等资源,创新光伏扶贫分配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增值,确保每个贫困村年均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5万元;实施筑巢引凤,对生态、旅游资源较好的行政村,大力提升交通、文化、卫生等基础条件,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兴业,借力发展。此外,该县还通过宣传教育、产业引导、培树典型等方式,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志智双扶”工作,切实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搬迁扶贫 走出穷窝幸福来
12月4日,走进范县张庄乡千安社区,一幅闲适的都市田园图跃然眼前:崭新的居民楼连墙接栋,宽阔笔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楼宇间,绿树掩映着社区广场,欢声笑语不断;设施完善的卫生服务中心、千安小学占据社区黄金地段,木业产业园则与社区毗邻而居。
“守着黄河滩,穷了一辈子,想不到老了还能离开黄河滩,住上新楼房。”尽管搬迁已近两年,但81岁的房佃瑞谈起新家仍很动情。房佃瑞是范县张庄乡前房村村民,祖祖辈辈居住在黄河大堤内,他认为自己要同黄河水患打一辈子交道。可如今,住进新楼房的房佃瑞再也不用担心黄河发大水,日子过得很舒心,这都得益于范县正在推进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
黄河横贯范县境内长达40多公里,黄河滩区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39%。为躲避洪水,滩区居民把毕生的积蓄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他们也因此陷入“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苦难循环之中。搬离滩区,过上好日子,是一代代滩区居民心中强烈的愿望。
近年来,范县紧紧抓住全省滩区迁建政策机遇,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作为全县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发展产业、完善设施,助力滩区居民实现脱贫安居梦。
为让滩区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范县在编制规划时,统筹解决搬迁户就医、就学等基本生活需求,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此外,该县还同步研究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乡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让滩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致富。
在实施产业扶贫、解决搬迁居民就业问题的同时,范县还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将无劳动能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纳入光伏扶贫范围,以解决深度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如今,整齐、闪亮的光伏发电板已覆盖千安社区、陈庄镇荷香社区,此项可让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
“滩区迁建事关滩区居民与全省、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大局。自迁建工作开始以来,张庄乡千安社区和陈庄镇荷香社区两个试点项目已安置8个村2037户6984人。目前,我们正全力推进2017—2019年滩区居民迁建三年规划任务的完成,争取早日让所有滩区居民享受城镇化发展红利,过上美好生活。”范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范县大地,脱贫攻坚,激战犹酣。范县儿女正凝神聚力、众志成城,向着全面小康阔步前进。(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季玮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