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门看车次表,没有合适的车次,都要提前一天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早上去、晚上回来。”因为工作经常出差的刘先生说。刘先生的话说出了改革开放40年来,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人们从靠双腿,到客车越来越便利的时代,再到现在多种出行方式任由选择。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看看他们曾经和现在是怎么出行的。
人人都是“运动健将”
“拼车”早已流行
现在的小孩子说去姥姥家都很方便,坐车、骑车等各种方式任选。但在四十年前,要去姥姥家就只能靠自己的双腿。回想起40年前去姥姥家,王女士感叹自己当时“太能走路”了。每次去姥姥家,王女士的母亲都会从6个孩子中,挑两三个孩子带着一起去。冬天早上7时许,一家人吃过早饭后,母亲就带着孩子们出发了。步行2个多小时后,姥姥家终于了。吃完午饭,下午3时许就回家了。冬天的时候,树枝上都有了冰,树枝变得像冰棍儿一样,王女士他们还会比谁看到的树枝结冰最多。“那时候也不觉得累,和其他兄弟姐妹在路上边玩边走,有时候打闹地过分了,还会挨母亲几句吵。”王女士笑着说。回想起以前去哪儿都是靠走路,王女士觉得自己那时候像一个运动员,身体好、有耐力。王女士说:“如果那时候有计步器,很多人都能一天一万步,甚至更多。”王女士向记者介绍,当时除了走路去走亲戚或去远地方之外,也有人驾着马车或牛车出门。“那时候小孩子看到有马车或牛车过来了,都要上去坐一段路,然后再走回来。就觉得坐在上面很舒服,很神气。”王女士笑着说。
王女士去姥姥家靠自己的双腿,后来有了自行车,很多人再去走亲戚就可以坐自行车了。今年35岁的范先生记得,小时候妈妈都会带着他和妹妹或姐姐去姥姥家。母亲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把带的东西放在车筐里,年龄小的孩子坐在自行车前梁上,坐后座的小孩儿等母亲骑车起步后,蹿到后座上,三个人坐着一辆自行车去走亲戚。“那时候不只是去姥姥家,去上学的时候,母亲也会这样载着我们。现在二八式自行车不常见了,那时候可是‘豪车’。”范先生略带自豪地说。
自行车解放了双腿,三马车、拖拉机让大家结伴出行,开始了最早的“拼车”。结伴出行是以前经常可以看到的事,人们在去几十里之外的地方时,都会提前告诉邻居,问有没有人有去的打算,然后相互商量一个合适的日子,一起坐三马车或者拖拉机去。到了目的地以后,大家各忙各的,等忙完了再在约定的地方集合,一起回去。今年60多岁的王先生在年轻时买了一辆三马车,那时候村里有三马车的不多,他会隔一段时间送邻居外出。“前几年我儿子跟我说拼车去郑州,我刚开始没弄明白拼车是啥意思,他还觉得我跟不上现在的时代。听了以后,我告诉他我年轻的时候‘拼过车’。”王先生笑着说。
为了回家方便
她把自行车挂在客车上
2011年,魏女士大学毕业后到濮阳工作。每次经过市城区胜利路(京开大道至丰乐街段时),她都会想起自己小时候来濮阳的事。小时候,魏女士跟妈妈从清丰县乘坐客车到濮阳舅舅家,这是她最高兴的一件事。“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去了一个很大、很洋气的地方”魏女士笑着说。
魏女士的母亲没有收入,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家,生活里可以节省的钱母亲都尽量节省。魏女士记得,她六七岁的时候和母亲来濮阳,从清丰县至原市飞龙汽车站下车后,为了省去坐公交车的钱,她和母亲久步行至丰乐街舅舅家。魏女士告诉记者,那时候不知道从车站到舅舅家有多远,也没有时间的概念,不知道得走几分钟。但因为年龄小,她走一段路就会觉得走很远了,累了就撒娇不愿意往前走。这时候,母亲都会让她数红绿灯。“过三个红绿灯就到你舅家了,我们看见几个红绿灯了?是不是快到你舅家了?”母亲的话仿佛就在耳边。
魏女士现在偶尔也会经过小时候去舅舅家的这段路,但她没有像小时候一样觉得走得累了,因为都是在公交车上坐着看沿途街道的风景。“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坐公交只需要1元钱,如果不是为了步行锻炼身体,除了骑车,大家都会乘坐公交车。公交车也越来越方便了,冬暖夏凉,车内也干净宽敞,坐着很舒服。”魏女士说起公交车赞不绝口。
魏女士小时候数着红绿灯走,霍女士年轻时为了回家方便,就把自行车挂在客车上,“下班回老家,到了县城就没有去村里的车了,骑着自行车再往家赶”。
霍女士是南乐县人,母亲家在南乐的一个农村。20年前,霍女士的母亲得了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平时都是霍女士哥哥和姐姐轮流照顾。霍女士年轻时是我市某单位的一名职工,只有周末才能回家照顾母亲。“为了多在家照顾,我都是周五坐末班车回老家,到南乐县县城的时候天都黑了,就没有了回家的客车。”霍女士回忆说。霍女士就把自行车挂在客车上,等下了车再骑自行车回家。说起当时坐车的经历,霍女士记忆犹新,也感叹当时回家真得很不容易。
多种出行方式
不同生活趣味
以前受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的影响,人们的出行有很多不便。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出行方式的出现,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时间等进行选择。
市民白先生家住在昆吾花园小区,上班地点在市区中原路与大庆路交叉口附近。他每天乘坐公交车上班,可以选择直达公交车或换乘公交车,这让他觉得很有趣。“每次上班早出门两分钟或者晚出门两分钟都没事儿,都能坐到公交车。我办了一个公共自行车的借车卡,早上出门早了,就坐一半路程的公交车,然后再骑公共自行车去上班。公共自行车在一定时间段内免费,即不耽误上班,还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白先生高兴地向记者分享了他坐车上班的趣事。
现在很多人家里有了汽车,想去哪里就更方便了。家住市区盘锦路的魏女士现在回家就比当年霍女士方便多了,她有一辆私家车,自己驾车回南乐县很方便。魏女士的母亲不适应城市生活,一个人在南乐独居,每周魏女士都要回家探望母亲两次。魏女士说:“基本是周末回去一次、周三下班后再回去一次。”魏女士都是自己开车回去,到了母亲家一般是晚上7时30分,陪母亲吃完饭,晚上9时许回家。魏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开车走国道要80分钟,走高速60分钟就够了。“回去看我妈很方便,我也没有勉强她来市里住。经常回家看看她,看到她我也就放心了。如果还像以前的交通条件,就没有这么方便了。每周回家两次,不影响工作,而且母亲和孩子都可以照顾到。”魏女士高兴地说。
不仅在濮阳市内出行便利,就是要离开濮阳,市民也是有多种选择,自驾、客车、火车等都很方便。刘女士是河北人,每到假期刘女士都会回家探亲。每次回家时,刘女士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出行方式。刘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回家那天不想开车,觉得开车累,就坐客车回家,吃完早饭去坐车,到下午1时左右就到家了。想早点回家或者行李多,我就开车回家,走高速两三个小时就到了。”
濮阳开通火车后,有的市民就会选择坐火车。“我闺女在郑州,我现在和我老伴儿去郑州都是坐火车,很方便,也很有趣。”市民王先生称赞说。王先生今年74岁,女儿在郑州结婚成家了。每隔两三个月,王先生会和老伴儿去郑州看女儿。以往王先生他们都是坐客车,自从有了火车都是坐火车了。王先生告诉记者,他觉得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很有意思,每过两个月景色都会变得不一样。
越来越便利的出行方式,让回家的路变得不再远,让远方变成了紧邻。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