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栽桑养蚕探出路 破茧成蝶富一方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26 07:58:25   

10月22日,濮阳县清河头乡东大韩村,掩映于百亩桑树林的养殖大棚内一片静谧。上午8时,该村养蚕技术员刘茹和陈金花轻轻地将蚕蔟铺在蚕座上,只见一只只白胖胖的蚕宝宝慢慢蠕动着向上爬,在蚕蔟上摆动着寻找适合自己的小窝。待蜗居一方,蚕宝宝便立起脖子昂着头,伸着长长的嘴巴一点点呈8字形吐丝。  

“这是今年俺村养的第三批蚕,共18张蚕种。每张养蚕近3万只,可产茧6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56元计算,这批蚕收入在6万元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献华说。  

北靠金堤的东大韩村总人口137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该村村民长年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效益较低,大部分村民农闲时外出打工。为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清河头乡脱贫责任组组长段国鹏和驻东大韩村第一书记施振国带领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后,决定引进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收益稳的桑蚕产业。  

在推进桑蚕产业发展过程中,该乡通过土地流转,于今年春天在东大韩村建起了桑蚕产业园;通过与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联系,选派东大韩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民学习桑蚕养殖与生产技术;和河南民生蚕茧丝绸有限公司“联姻”,签订蚕茧收购合同,并联合建立生产车间,购买抽丝机、脱水机等设备,生产蚕丝被、蚕沙枕等。  

“桑树是今年春天栽的,由于当时地里种有小麦,所以仅流转了100亩土地。”施振国介绍说。  

用这100亩土地做试验田,7月份,该村养殖了40张蚕种,28天后,收获2400公斤蚕茧,收入13万余元。可观的效益让农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也坚定了乡里和村里发展桑蚕产业的信心。今年玉米收获后,该村千余亩土地没有种植小麦,村民主动将土地流转,用于明春种桑养蚕。“28天,从蚕的孵化到结茧只需28天,一年可养好几茬。种桑养蚕,有前景,也有‘钱景’,大家很积极。”施振国说。  

灿烂的阳光下,深秋的桑蚕产业园里依然一片翠绿,60岁的贫困户徐凤珍正忙着摘桑叶。在桑蚕产业园工作,她每天可收入50元。徐凤珍还将收到的扶贫开发到户增收项目资金5000元入了股,变身为桑蚕产业园的股东。和徐凤珍一同在桑蚕产业园工作的有30余名村民,从事土壤处理、修剪树木、施肥、浇水、摘桑叶等工作。  

“桑树全身都是宝贝。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的老师说,桑树上的叶片、枝条、果实等,个个是治病良药。桑树顶端的嫩叶可以作为蔬菜烹饪,老的桑叶可以做茶。冬天,将桑树枝打碎,又成了培育香菇、木耳的上等原材料。”陈金花说,“蚕也有三宝:蚕丝、蚕蛹、蚕沙。将蚕茧缫丝后,取出的蚕蛹可出售给饭店。蚕的粪便蚕沙,可用来制作蚕沙枕。”  

当日下午5时许,蚕蔟上的蚕宝宝已经用蚕丝把自己包了起来。“吐丝过程需要三天三夜。吐丝结束后,每个蚕茧可缫丝900米,神奇吧!”刘茹骄傲地说。  

下一步,该村准备每10亩地建设一个养殖大棚,明年将建设100个大棚;在桑树林发展林下经济,养殖鸡、鹅;制作蚕丝被、蚕沙枕、桑叶茶等系列产品。“如果你明年来,就可看到千亩桑树林绿油油、生机勃勃的场景。到时候,我们的蚕丝被也将投入生产。”对于村里靠养蚕破茧成蝶实现致富梦想的前景,张献华既期待又充满信心。(记者 史瑞红 通讯员 赵少辉 陈亚鹏)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