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宏大工程,要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效,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不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对脱贫攻坚涉及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把握,讲究方法,统筹推进,才能确保脱贫攻坚更加精准、更具实效。
在扶贫区域上要系统把握,注重贫困县村和非贫困县村的统筹推进。扶贫其实就是补贫困地区这块短板,而补短板就意味着要多投入,但即便如此,也要防止太过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如果只注重对贫困县、贫困村的投入而忽视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投入,那么就会导致一些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反倒会滞后于贫困村。长此以往,会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又形成新的短板?因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注重政策落实的平衡性,注重推进贫困县村和非贫困县村的协调发展。
在扶贫方式上要系统把握,注重地区帮扶和家庭帮扶的统筹推进。对一个地区的所有贫困户来说,必定存在共性的致贫因素(比如可能是生产条件恶劣、种植结构单一等),这就决定了一定要有主要的、普遍的扶贫方式。但具体到每个贫困户,其致贫因素又有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制定政策、建立台账、落实政策、开展帮扶时,不仅要面向一个村、考虑整体情况,更要具体到每一个贫困家庭,根据不同的情况因贫困户制宜,进行精准帮扶,从大水漫灌转化为精准滴灌。
在扶贫内容上要系统把握,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筹推进。要在抓好产业发展、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同时,通过抓好保障兜底,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强化社会保障,要在已经做好农村低保提标、“两线合一”的基础上,及时将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贫困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强化医疗保障,进一步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切实减轻病患就医负担。强化教育保障,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
在扶贫力量上要系统把握,注重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的统筹推进。脱贫的关键在贫困群众自身,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要“输血”“造血”相结合,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主动性,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