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是万千海内外张姓华人魂牵梦萦之地,自1995年至今,先后有海内外华人2000余个团队5万余人次来此祭拜。
2017年4月,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认定研究中心认定濮阳县为中华张姓祖根地。该中心是国内唯一的、权威性的认定机构。此次认定,对统一海内外张姓族人祖根地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余载执着溯源张姓始祖挥公
4月25日,位于濮阳县城东南的张挥公园,松柏森森、花草叠翠,殿宇巍峨、陵墓高纵,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公园占地1488亩,是国内最大的姓氏始祖公园。4月28日,2018中华张姓拜祖大典暨海峡两岸张氏宗亲联谊活动纪念庆典将在此举行。届时,1000余名海内外张姓华人将进行祭拜活动。
天下姓氏各有其源,宗族文化璀璨斑斓。姓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不仅是代代相传的血脉延伸,也包含着生生不息、斑驳陆离的历史剪影。
中华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人们对张姓起源的诸多问题知之甚少、争论颇多。1987年,濮阳县西水坡出土了“中华第一龙”,全国考古、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聚焦濮阳上古文化,民间张姓起源濮阳的传说进入专家的视野。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原所长谢钧祥经过潜心研究,提出了“张姓源于濮阳”的论断,引起了海内外张姓族人的强烈反响和濮阳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拉开了我市张姓文化研究的序幕。
1994年11月,濮阳县委宣传部牵头成立张氏起源考察小组。1997年12月,濮阳县成立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20余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1994年10月、1995年3月,濮阳县先后两次邀请省内外知名历史、考古、族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举行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大家对“挥公为张姓始祖,张姓源于濮阳、根在濮阳”这一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4月28日为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日。专家学者朱绍侯、周宝珠、陈昌远、谢钧祥、程有为、王大良等发表了一大批有见地的学术论文,尤其是朱绍侯的《张姓祖根在濮阳》、谢钧祥的《张姓始祖与张姓名人》颇具影响。
1995年4月、6月,濮阳县有关人员专程赴北京汇报张姓研究的情况,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和大力支持,其中有13位学者欣然为濮阳命笔题词。后来,这些专家学者的题词均被刻石立碑,组成了张挥公园名人题词碑碑林。 1998年2月,在濮阳县城关镇东关大队挥公墓古遗址,濮阳县重修了挥公墓,为全世界张氏宗亲寻根拜祖提供了必备的场所。张挥公园的主体建筑是挥公陵园,另有挥公大殿、挥公墓、挥公墓碑、祭祀广场、挥公雕像、文化碑林、功德碑林等。
20余年来,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出版了14期专业期刊《张姓文化》,发表有关张姓文化研究论文100余篇;研究会工作人员出版10余部以张姓文化研究为主题的书籍。2016年,“张姓祖根”微信公众号和中华张姓网站开通。同年,我市拍摄中国首部张姓始祖历史人物数字电影《弓从天降》。这些都记录了我市张姓文化研究工作人员的心血与汗水,也见证了我市姓氏文化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点点滴滴。
濮阳成为张姓宗亲的精神家园
千百年来,祖居中原的张氏部分先民因受水灾、战乱的影响,被迫迁至全国各地,继而星散至东南亚各国及世界各地3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姓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张姓人口1.2亿,是世界第一大姓、国内第三大姓。
随着张姓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对外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濮阳作为张姓祖根地的理念在海内外张姓宗亲中逐渐深入人心——
1993年,中国百家姓电视专题片首集《张氏源流》在我市拍摄。专题片播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出访东南亚,把该片赠送给了新加坡时任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东南亚产生了寻根热潮,海内外许多张姓人士纷纷表示要到濮阳寻根拜祖。
自1995年以来,我市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华张姓文化寻根联谊大会、中华张姓始祖挥公清明公祭大会、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等系列活动。其中:1998年11月,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世界张氏总会会长张晓卿莅濮寻根拜祖;2001年4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到濮阳参加拜祖纪念活动;2005年4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到濮阳参加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并为挥公金身塑像揭幕、植纪念树;2010年4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到濮阳参加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并植纪念树。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