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回。春节长假还未过去,一个群体已出发上路,记者开始分头采访,编辑业已各就各位。一元伊始,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我市城乡落地生根,步入新时代的第一个春天已然来临,有党和政府的声音正等着他们传递,有移风易俗的画卷正等着他们描绘。讴歌人间大爱并接力爱,在信息驳杂中去芜存菁,先人一步,是他们最日常的工作写照;发现生活之美并记录美,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引领舆情,是他们早就习惯了的工作状态。看吧,人勤春早,一条字斟句酌的消息行将脱稿,一块精耕细作的版面渐趋图文并茂。值此年初岁首,请读者和濮阳日报的采编人员一起见证——
戊戌年新春第一张报纸
一
“今天一版我值班,各位记者有哪些稿件?请提前告知,以便预留版面……”
“我正在下乡采访的路上,有一个新春走基层的稿件,预计下午3时可交稿,约700字……”
明天的工作是从今天开始的。2月21日,农历大年初六,很多人还在互相拜年,走亲访友,日报编办微信群就探讨交流起业务来了。8时许,一版编辑张利敏这样询问,社会新闻部记者王金勇及时回应。接下来,各版编辑相继询问,各路记者争相回应。问答之间,日报采编人员纷纷从长假模式切换至工作模式。
也许,没有哪个单位像报社一样,不仅在今天从事明天的工作,领跑时间,还要在今天回顾昨天的工作,温故知新。就在一线采编人员采写稿件、选编稿件的同时,各位编委也忙活起来。他们都是报社中层以上业务骨干,负责对昨天的报纸打分评级。因为隔了一个假期,这期“昨天”的报纸即春节前最后一期报纸。也是因为隔了一个假期,编委们早看过报纸了,此刻开始对各个版面的稿件、标题、照片等进行会审,然后将评报结果张贴于一楼大厅,奖优罚劣。国家有关条文规定,报纸文字差错率不得高于万分之三。但日报自我加压,狠抓编校质量,先后开展“百期无差错”“编校质量提升年”等活动,将报纸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二。超出的部分,一个标点符号罚25元、一个字罚50元。好稿、好图、好版面等,则会予以相应的奖励。受到普遍好评、引起重大反响的,还会动用社长总编奖。记者留意了一下,这期报纸差错没超标,也没有令人心动的社长总编奖。
10时许,除了各路记者掌握的新闻线索外,总编室主任王同录汇集梳理出数条新闻线索,按轻重缓急通知到人。来自总编室的新闻线索一般是时政方面的,人手不够时,一个记者得采访两三个政务活动。一个活动意味着一篇稿子,即便一篇稿子以600字算,至少也得写1500字,才能保证600字的成品稿。再至于怎样拟标题、怎样谋篇布局,费多少苦心和脑汁,看不到,也不好妄猜,更难以言传。
二
16时,是执行多年的编前会时间。报社总编辑张光,日报副主编梁南洋、周源,以及各版面值班编辑、相关记者和科室主任等齐聚会议室。因为是新春第一次编前会,又因为春节前就策划要出新春走基层专版——二、三版无缝连接,全彩色通版,所以这天参会人数更多。
打开投影仪,稿件库里的消息、通讯、言论、照片等一览无余。进入稿件库的作品,是当日值班编辑和带班编委从大量记者稿件、通讯员稿件,以及社会来稿中精挑细选、修改润色过的。这些一路过关斩将的稿件,虽已凭借时效性与新闻性见长、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备脱颖而出,但仍不能确保每一篇都能见报,一般还会被淘汰三分之一。编前会是一次统揽全局、把关定向的会议,在保证每个版面都有看点、有重点、有新闻点的同时,还要在视觉上做到图文并茂,版式上注重长短稿搭配得当,内容上力求主打稿件与压轴稿件遥相呼应,十分考验在座各位排兵布阵的能力。先确定一版头条、二条、报眼及其他稿件,再确定二三版通版头条、二条及其他稿件,直至稿件篇数、字数与每一个版面大致吻合。
接下来就是编辑埋首案头的时间了。
相对于编前会的宏观把握,编辑的工作显得细致而具体。编辑在组织设计版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外界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是这里缺少三五行字,就是那里多出来三五行字。少不得,也多不得,以至于编辑每一次组版都面临一次新挑战,只得反反复复地阅读原稿,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酌情添加或删减。这个过程得持续一两个小时,编辑才能缝好别人的嫁衣。这还好把握,毕竟是量体裁衣,看得见体,摸得着衣,不好把握的是个别列入见报计划却尚未现身的稿子。比如市里某重要会议还没结束,记者还在现场;又比如新华社预告有重大稿件,但迟迟不推送。所以,望眼欲穿地等稿,也是编辑的家常便饭。
编辑的晚饭,通常是在报社附近的小餐馆里解决的,时间紧、任务重时,又或雨雪天气,就集体委托一位男编辑出去买饭,因为日报编辑多为女同志。其实也用不着委托,碰上这种事,为数不多的几位男编辑都会自告奋勇地跑出去买饭。终日朝夕相处,大家早就亲如兄弟姐妹。19时许,出去买饭的是三版编辑吴玉忠。他原本想节后上班第一顿晚餐,要给大家买点好吃的,可是因为春节还没过完,很多餐馆过年歇业尚未开张,他在报社周围转了一圈,连个热烧饼都买不到,更别说什么好吃的了!不得已,他只能从超市买来几盒方便面、几盒糕点,就算是值班编辑的一顿晚餐了。
三
21时许,一至八版的一样陆续出来,纸质版传到校对室的同时,电子版也传到了日报编办微信群。尽管报社近期购置了黑马校对软件,但校对人员还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大意,宁愿相信比它慢了百倍千倍的人工,也不依赖机器,仍要逐字逐句地纠错。八个版,约8万字,他们先分工,再协作,得从头到尾过一遍。校对案头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凡不规范的语法、句子、字词,乃至标点符号,都一一改正、标注、圈点。校对过的一样,返还编辑。编辑改后出二样,再校,再改……
与此同时,日报编办微信群也活跃起来。白班的编辑、记者或当日不值班的编辑、记者,以及社领导和每一位关心报纸编校质量的员工,开始对一至八版版样揪出错误、指出长处,提出意见和建议。别的微信群多聊八卦,这个群却从没聊过业务以外的话题。从每天早晨编辑询问记者手上有什么稿,到深夜大家见仁见智地看稿、改稿,人人把关,人人校对,人人建言献策。它像个云端上的家园,把大家24小时的时间凝聚在一起。不止一个人说,睡前不看一遍咱报纸的版样,这觉就睡不踏实。
这是看了版样能睡踏实的,还有看了版样照样睡不踏实的。余永珠是日报副主编、专副刊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当日五版的责任编辑。她说:“每次值夜班回去都失眠,老怕出错儿。”
夜班时间,总是过得又快又紧张,转眼已是零时。可采编大厅斜对面的一间屋里,灯还一直亮着。那是总编辑张光的办公室。此刻,他一边看着电脑上的大样,一边打电话,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编辑。十余年来,从分管日报的副总编辑到出任报社的总编辑,只要不是外出考察学习的日子,他都会和大家一起值夜班,雷打不动,就像被焊在了灯下案头一样。日久天长,他屋里的灯已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干活干累了的编辑、记者拉开窗帘看见那束光,立刻就会精神百倍。
四
翌日凌晨1时许,一至八版的三样出齐了,汇总至带班编委案头。这天的带班编委是周源。此前他已从电脑上、纸质版上看过数遍版样了,此刻还像没看过一样,核对日期、期数,报眉、报底,转版、接版,大标题、小标题,以及文题是否相符、图文是否对应等。看一遍不放心,再看一遍还是不放心,不得不劳驾黑马校对软件了。从头到尾检索一遍,对黑马校对软件报出的零差错也是半信半疑。责任编辑在一个版上签“付印”2个字时,手都会习惯性地抖颤,何况他要在八个版上签字!等他终于在每个版上逐一签上“付印”和自己的名字后,技术部才能把全部版样发排至印刷厂相关科室。
版样一离开采编大厅,接下来的流程就超出了这篇文章的见证范围。但记者深知,一张报纸的生成,既离不开一线采编人员,也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人员。印象中,这边的夜班人员还未下班,印刷厂那边的夜班人员已经上岗。接版、拼版、制版,一个步骤都不能少。等一楼的印刷机运转起来,一般要到2时了。这个时候还不能批量印刷,要等专职审读人员再从头到尾把一遍关,确认无误并签字后,才能正式开机印刷。一时机声隆隆,流水线飞速运转。空无一物的白纸从这头进去,从那头出来,数以万计文图鲜活、内容丰富的报纸成品,已经赫然在目。
约5时,全部报纸印刷完毕。这下该装车发行了吧?还不行。还有一位专职审读人员守候在此,把守报纸最后一道关口。等他确认无误并签字后,印刷人员开始紧锣密鼓地搬运、分拣、归拢。发行员是报纸从编者到读者的最后一个链环。他们要比一般人早上岗两三个小时。他们4时许起床,怕惊醒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很少做饭,随便弄点吃的就悄悄出门,匆匆奔往报社取报纸。天还黑着,发行车已经上路,发行员业已开始投递了。
看吧,天道酬勤,就在戊戌年新春第一张报纸投进千家万户报箱的过程中,夜色渐退,东方已露出鱼肚白。(记者 刘文华 高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