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创刊,截至目前,《濮阳年鉴》走过了30个春秋。1月2日,记者自市史志办获悉,30年间,我市共编纂出版《濮阳年鉴》30卷,积累了资政辅治、堪存堪鉴的珍贵资料3000余万字、图片1.5万余幅,成为濮阳人民的共同记忆。
1983年,濮阳建市。1987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记录全市人民的奋斗历史,《濮阳年鉴》应时创刊,成为全国创刊最早的地方综合年鉴之一。《濮阳年鉴》主要反映上一年度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年1卷,连续出版,公开发行。
30年间,《濮阳年鉴》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市委领导、市政府主办、市史志办承编的工作体制。作为濮阳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濮阳年鉴》始终牢记为党立言、为民立传的办刊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史志观,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编纂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年度特点、时代特征和濮阳特色的精品良鉴。
在编纂的过程中,《濮阳年鉴》积极探索实行主编领导下的责任编辑责任制,制订了发展规划、编纂规范,运行机制、出版流程日臻完善。自1995卷始,《濮阳年鉴》实现当年组织编纂、当年出版发行;自2004卷始,落实三月组稿、六月进厂、九月出版的“三六九”出书计划,并由小16开本改为国际通行的大16开本;坚持删繁简冗去奢华,字数一般控制在100万字左右,文字更显精练,规模更趋适中。从创刊卷始,《濮阳年鉴》每卷都建立了完善的检索系统,方便读者查阅,卷首收录反映濮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城乡风光的彩色照片。
《濮阳年鉴》的编纂,始终以质量为生命。《濮阳年鉴》强化无差错、零容忍的编校责任,将质量至上、精品意识贯穿于年鉴编纂出版的全领域、全过程,明确了主编、副主编、编辑、校对责任,规范自校、互校、唱校、软件校等校对流程,持续抓好质量建设和品牌打造。经过几届史志人的接力奋斗,《濮阳年鉴》初步实现了精品良鉴的办刊目标。在全国、全省年鉴质量评比活动中,《濮阳年鉴》先后30余次获奖。其中,2003卷《濮阳年鉴》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最高奖——特等奖。
《濮阳年鉴》的编纂出版,除了记载濮阳历史、深刻反映濮阳社会变革,还带动了县区综合年鉴创刊并实现全覆盖,濮阳年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年鉴工作会议有3次在濮阳召开,濮阳年鉴工作的经验得到推广。因工作亮点突出、成绩显著,市史志办先后2次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周进鹏)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