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记者从市妇联获悉,濮阳市2017年“十佳最美家庭”候选家庭已经产生,广大市民可通过市妇联微信公众号、《濮阳日报》、濮阳网、濮阳发布、市文明办微信公众号、市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投票。
今年4月,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濮阳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妇联联合启动2017年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旨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此项活动中接受道德教育,提升文明素养,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道德支撑。
经过层层选拔,20户家庭成功入选濮阳市2017年“十佳最美家庭”候选家庭(候选家庭事迹简介及选票见今日第六版)。经过公示投票、评委会评审,活动最终将产生10户“十佳最美家庭”。主办单位将联合对“十佳最美家庭”进行表彰。(记者 王金勇 通讯员 冯金环)
濮阳市2017年“十佳最美家庭”候选家庭事迹简介
(以姓氏笔画为序)
1.冯义府家庭
冯义府,清丰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工,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清丰中队队长,妻子在市建行工作,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单位实习。冯义府自2005年第一次献血至今,已献血51次,共17600毫升。每到间隔时间快到的时候,他就提醒自己做好准备,确保按时献血。每逢好友聚会,他都会宣传无偿献血的好处,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现已发展注册志愿者30余人,其中五星级志工4人、三星级3人、一星级2人、实习志工20人,累计志愿服务5000余小时。在他的号召下,他儿子已献血3次,他的很多亲属也多次献血。冯义府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省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2.郭志勇家庭
郭志勇,中石化中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道桥工程二处驾驶员,妻子在中原油田供电管理处工作,女儿是油田三高学生。郭志勇常年工作在新疆,每年只有2个月的时间陪伴家人。妻子家庭事业兼顾,一人照顾老人孩子,从无怨言。郭志勇乐于助人,谁有困难都喜欢找他帮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郭大侠”。郭志勇累计献血8次。2016年,45岁的他在家人的支持下,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中心捐献了154克造血干细胞,兑现了他7年前加入中华骨髓库时许下的诺言,他成为了我国第6040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这些生命的种子当天便注入了一名2岁白血病男童体内,完成了一场生命接力。为了继续播洒爱的种子,郭志勇还在新疆组建了郭志勇志愿服务队。
3.郭丽华家庭
郭丽华,开发区皇甫办马辛庄村村民,丈夫在开发区四中任教,一双儿女品学兼优。2013年,马辛庄村推行土地流转,郭丽华在家人的支持下,大胆承包了村里的100亩地,开始发展以水果采摘为主的生态农业种植。近年来,她刻苦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坚持按照绿色无公害栽培模式,把化肥用量降到最低,只用安全无毒的农药进行防治,通过限产提高果品质量,至2014年,她种植的高品质葡萄开始供不应求,打造的集水果采摘、休闲于一体的濮溪农庄也日渐火爆。在她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开始发展林果种植。她还组织成立了林果种植协会,服务当地农业发展。
4.纪麦芹家庭
纪麦芹,清丰县阳邵乡西阳邵四村村民,丈夫务农,一双儿女都已成家。在西阳邵四村,提起纪麦芹,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好媳妇”“好婆婆”。婆婆因烧伤瘫痪多年,她一直悉心照顾。为了让丈夫能安心外出务工,平日里,纪麦芹把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农忙时,常常是凌晨三四点就出门,种地收麦。2004年,丈夫的哥哥死于车祸,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她一直照顾两个侄儿长大成人。儿媳上班忙,纪麦芹帮忙看护着孙子,从没有跟儿媳拌过嘴。她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诠释着什么是爱、什么是幸福。
5.骆爱英家庭
骆爱英,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濮阳县郎中乡大赵寨中心小学校长。在丈夫与孩子的支持下,她扎根农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已在农村教育战线工作了26年。任校长以来,她狠抓教学教研,探索素质教育,跑资金、上项目,为学校建起了崭新的教学楼。建教学楼期间资金短缺,她把自家盖房的钱拿出来,又卖掉了自家的粮食,终于凑齐了资金。别人说她傻,她淡然一笑。经过多年的努力,她把一个乡村教学点办成了全县有名的标准化学校、濮阳市文明校园。
6.李国峰家庭
李国峰,濮阳县王称堌镇卜庄村人,返乡创业农民工,妻子是他的贤内助。当年,由于家中姊妹多,生活艰难,年仅18岁的李国峰便外出打工,起初辗转在几家小厂务工,吃了不少苦。2004年,他成为了昆山市好孩子集团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出色的业绩,2009年升职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公司信任、家人支持和王称堌镇政府的帮助下,2015年,李国峰返乡创业,在卜庄村建厂投资生产,初期投资200万元,带动周边村7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李国峰又在邻村建了两个分厂,投资270余万元,招工110余人。2016年,他还引进了一家汽车安全布套生产厂家,现已投产开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7.李金峰家庭
李金峰,中原油田天然气处理厂职工,丈夫在中原油田勘探局固井服务有限公司山西项目部工作,女儿在油田六中上学。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的重担压在她一人身上,她16年来坚持无怨无悔地付出,除了精心抚养孩子外,她婆婆因病住院,她在病床前端屎端尿、擦洗、按摩,婆婆排便痛苦,她用手指将大便抠出来。公公住院做手术,也是她一人忙前忙后。人们常说闺女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李金峰却是公婆的贴身小棉袄。
8.李瑞娥家庭
李瑞娥,南乐县城关镇张藏固村村民,她的家庭是一个四世同堂的七口之家。百岁高龄的婆婆安享晚年,丈夫和儿子儿媳在外忙于工作,两个年幼的小孙子健康成长。62岁的李瑞娥与103岁的婆婆一起生活了35年,从未拌过一次嘴、红过一次脸,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要帮婆婆做好可口饭菜、陪婆婆聊天;每隔几天,她都会给婆婆洗头洗澡,换季时及时添置新衣服;她和婆婆睡在一张床上已整整20年,每天耐心伺候,从不厌烦。她用行动温暖了家人,传承了孝道。
9.鲁肃乾家庭
鲁肃乾,濮阳县鲁河乡人社所副所长,濮阳县作协副主席。鲁素乾每名家庭成员都在继书耘家风、守忠恕之道。父亲鲁学之,曾任濮阳县委党校校长,现年82岁,虽诸病缠身,仍笔耕不断,数十年如一日,先后出版并创作了专著《周易新释》、长篇小说《凤凰岭传奇》等。他82岁的母亲仍保持着每日读几页书的习惯。妻子在乡卫生院工作,经常研读专业书籍,对单位的新进人员进行技术辅导。一双儿女均已参加工作,都是单位的骨干力量。5年来,儿子经国家统考先后获得5项专业证书。鲁肃乾在工作之余,编辑出版《沃原》杂志,编撰党史资料《国共春秋》。
10.林松家庭
林松,市审计局职工,妻子是一名教师,儿子从小受家庭熏陶,热爱读书。目前,林松家中藏书2000余册,他的系列作品已结集出版。夫妻俩对吃饭穿衣从不讲究,省下钱都买了书,他们每天保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林松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作品,被多家媒体发表。他创作的《乡下人情结》系列文集被全国多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心香一瓣》曾获濮阳市第一届文学奖。妻子的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儿子上大学期间,为父亲的文集《穿透灵魂的沙哑声音》《无心的启示》写了序言和跋文。其家庭曾荣获全国“书香之家”、省书香家庭等称号。
11.吴红霞家庭
吴红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工作人员。工作中,她勤学好问、踏实肯干,先后在《中国处方药》《中外健康文摘》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多次荣获“先进个人”“优质服务标兵”“十佳医生”等称号。丈夫逯记帮,在部队服役15年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赴苏丹维和部队,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2012年,公公被确诊肺癌,为了给老人治病,夫妇两人卖了车并抵押了房子,对老人精心照料。吴红霞、逯记帮这对80后夫妻,带着医者的执着、军人的坚定,扛起了全家的重担,他们睦邻亲友、教子有方,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家庭曾荣获省“最美家庭”、市“五好文明家庭”等称号。
12.谢印章家庭
谢印章,清丰县纸房乡谢朱娄村会计,妻子务农。谢印章世代均是农民,他读到高中时因家庭拮据辍学,妻子虽是小学文化,但也酷爱读书。孩子出生后,他们希望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夫妇俩常常给他们讲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年来,夫妻俩收入虽然不高,但他们精打细算,含辛茹苦,把3个女儿和1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均已参加工作。特别是儿子谢启浩,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工程师。
13.邢培雨家庭
邢培雨,濮阳县五星乡前五星村村民,五星乡农民志愿服务队队长。他的家境并不宽裕,务农为生,3个孩子都在上学,但受父母的影响,他心存大爱,乐善好施。今年,五星乡组织一日捐活动,作为每月只从乡里领取200元工资的电工,他却捐出2000元;重阳节期间,他又拿出1万余元,为子岸镇、城关镇和五星乡的五保户每人赠送一部MP3收音机。邢培雨还组建五星乡农民志愿服务队,发展队员20余人,倡议富裕起来的农民将旧衣服捐出来,服务队分类整理、洗晒干净后,送给孤寡老人、贫困儿童等。志愿服务队还经常组织看望慰问等志愿活动,积极奉献他人,服务社会。
14.周瑞竹家庭
周瑞竹,清丰县瓦屋头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丈夫也是教育工作者,儿女都在读大学。30年来,夫妻二人爱生如子,每年中秋节,总是把不回家的学生接到自己家;70岁的婆婆患中风有后遗症,在床上躺了6年,生活不能自理,其间夫妇俩精心护理;周瑞竹的母亲已90多岁,也需要她照顾,但她从未因此耽误学生一节课。周瑞竹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教师,在清丰县举行的质量检测考试中多次获得“教学标兵”称号。
15.张素华家庭
张素华,台前县城关镇赵楼村“巧媳妇“工程基地负责人,丈夫赵树燕负责销售工作,一双儿女都在上学。前些年,夫妻俩在外打工时发现,藤编家具简单易学且销路好,他们于2014年返乡创业。夫妻俩东拼西凑30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藤编家具加工。2016年7月,在妇联的帮助下,注册了公司,筹资500万元,建起了600平方米标准化车间的鸿星藤椅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在周边村建立了7个加工点,带动120余名妇女就业,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基地荣获县创业就业脱贫工程示范点、市精准扶贫就业基地示范点等称号。张素华个人被评为省巧媳妇工程巾帼建功标兵。
16.张喜梅家庭
张喜梅,范县颜村铺乡马庄村村支部委员,曾任村党支部书记10年,丈夫务农,两个儿子均已成家。张喜梅是村民的当家人,点点滴滴体现了爱民情怀,曾帮助村民杨磊注册轻松筹,并筹资5万元用于给杨磊的孩子治病。她是公婆眼中的好儿媳,公婆在世时,她和丈夫十年如一日,照顾偏瘫在床的婆婆和患癌的公公。2003年,她小叔子因病去世后,撇下了3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4岁,弟媳不堪重负,不到3个月便改嫁了。从那往后,张喜梅义无反顾地照顾着这3个孩子,这一照顾就是14年。如今3个孩子都已长大并成了家,张喜梅永远都是侄子侄女心中的“好妈妈”。
17.张淑荣家庭
张淑荣,市油田第一小学教师,她拥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夫妻俩都是教师,爱岗敬业,女儿热情上进,勤奋好学。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夫妻俩携手进步,张淑荣先后荣获“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辅导金奖”“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指导一等奖”等称号,爱人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婚后,夫妻俩自觉承担起照顾双方父母的责任。2004年,张淑荣的父亲患弥漫性脑梗心梗,夫妻俩悉心照料12年,直到老人去世;2006年,婆婆查出恶性肿瘤,经过医治,在她和爱人悉心照料下,现已康复。一家人还热心公益,夫妻俩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到福利院做义工,汶川地震时张淑荣和孩子一起到银行汇款,到市红十字会捐款,向社会传递温暖和爱心。
18.张红家庭
张红,濮阳县教育局干部,濮阳县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语言文字研究会会员。爱人任濮阳县公安局油区治安大队队长,儿子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怀揣理想的人不一定到达远方,但到达远方的人一定怀揣理想。”这是张红经常与儿子谈起的一句话。今年5月份,儿子张月腾在美国一所大学获博士学位。张红夫妇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坚持教育成才的理念,平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张红主持的教育教研科技成果获河南省一等奖,还荣获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市优质课教师等多项荣誉;爱人张善恒从警32年来,先后20次受到全国、省、市表彰,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二等功2次。儿子自豪地说:“爸爸妈妈是我人生最好的教科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
19.赵贵府家庭
赵贵府,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连任三届市政协委员、三届民盟濮阳市委员。平时,夫妻俩无微不至地照顾双方父母。赵贵府给近90岁的父亲端屎端尿,又努力调理好患慢性病的岳母的生活。他们家风优良,教子有方,儿子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国家工信部工作;女儿在濮阳县任教;两个侄子,一个是浙江大学博士毕业,一个是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一个侄女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赵贵府热心公益,是市恩来爱心协会、微公益协会的顾问,参加了大量的公益活动,为一所学校担任了10年的校外辅导员,组织参与“黄丝带”帮教活动,对监外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传递爱心。
20.赵宗方家庭
赵宗方,濮阳县王称堌一中教师,濮阳县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妻子务农,但喜好读书。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在上学,成绩优异。赵宗方家中藏书2000余册。他执教20多年来,潜心研究业务,探索教学改革,开辟第二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年,他开辟第二课堂,兴办卧云轩文学社;2002年,负责学校广播站及远航文学社;2009年,主持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概念快速作文应用试验研究子课题——“在新概念快速作文中怎样发展作者个性”,获省一等奖;组建王称堌镇乡土文化研究会,编写《王称堌地区教育史料辑略》一书;2014年组建鹿鸣诗社以来,师生作品多次在《濮阳县诗词协会》期刊、盛京文学网等发表。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