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县:创新扶贫机制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台前县积极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发展产业、引导就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致富,闯出一条符合台前实际的产业扶贫发展新路子。
台前县把扶贫车间建在村头,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群众有需求。该县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老弱病残和需要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的群众,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没有合适的增收门路,导致贫困。这类贫困户占全县贫困总数的60%以上。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该县决定把“扶贫车间”建在群众家门口。二是产业有基础。羽绒制品加工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是台前县两大主导产业。同时,该县还培育发展了相框加工、毛绒玩具制作等一大批富民产业。这些产业的共同点是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较低,群众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上岗。三是创业群体有意愿。据统计,台前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过10万人,不少人通过创业积蓄了财富和经验,有很强的投资家乡、回乡创业的意愿。同时,还有一部分农村致富能人,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并且正在从事家庭作坊式生产加工项目,也有意愿扩大生产规模、建设标准化厂房,苦于多种制约因素,瓶颈一直没有解决。经过科学论证、合理布点、全力攻坚,该县仅用了60天时间就新建和改扩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124个,并使其迅速发挥带贫效益。
该县实施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对贫困户来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脱贫增收;对企业来说,破解了招工难题;对村里来说,就业基地产权属于村集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对党委、政府来说,壮大了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可以说是四方共赢。
范县:抓住根本精准施策
近年来,范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政治担当,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切实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全县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实行“稻鳅共作”“莲鳅共作”“稻鸭共作”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培育了陈庄镇4万亩黄河莲藕、颜村铺乡1000亩佑林葡萄、汇丰500亩双孢菇、天灌“稻鳅米”“莲鳅米”等一批特色农业,直接带动5325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二是发展畜牧养殖产业扶贫。通过代种代养等模式,在王楼镇、杨集乡等乡镇发展肉羊、肉牛养殖项目,带动256户贫困户发展畜牧养殖,实现合作社与贫困户双赢。
三是发展特色加工产业扶贫。先后投入3000万元用于扶贫就业点及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新建、改造精准扶贫就业点135个、精准扶贫就业基地79个,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人口11203人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四是发展光伏产业扶贫。总投资2250万元的张庄乡、陈庄镇黄河迁建社区3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第二期17.663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计划总投资1.4亿元。
五是实施新兴产业扶贫。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依托,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园建设,实施“电商+产业扶贫”计划,新建农村快递物流点16个、电商村级服务站58个;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持续提升现有AAA级旅游景区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重点依托黄河大堤自然风光,打造“五彩黄河”旅游观光带;引导帮助贫困群众发展餐饮服务、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累计带动1100户贫困户增收。
南乐县:农业特色产业扛起扶贫“大梁”
近年来,南乐县的特色农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该县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产业培育、龙头引领等措施,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打造设施农业产业群,助推贫困群众创业。南乐县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和地域特点,积极调整设施农业产业布局,引导设施农业向集中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在西邵乡,依托万亩节水莲藕园区规划发展节水莲藕种植;在张果屯镇、福堪镇、千口镇等乡镇,重点规划发展西红柿、草莓、西瓜、豆角等设施果蔬种植;在城关镇、杨村乡、韩张镇等乡镇,重点规划发展食用菌特色种植。该县积极推广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食用菌等设施农业,推动特色种植向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同步实施农业精品园区创建活动,促进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同时,注重抓好设施农业园区品牌创建,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适应消费升级和市场变化,增强市场竞争力。
注重畜牧龙头企业引领,抓好就业促脱贫。南乐县把培育知名品牌作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的着力点,牵线搭桥,支持农业企业通过联合重组进行规模扩展和品牌提升。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助力贫困户增收。南乐县紧紧围绕实施林业产业精准扶贫工程,以促进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以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通过落实生态扶贫、生态补偿,开展“增绿增效”行动,因地制宜在全县规划发展了谷金楼乡苹果、近德固乡晚秋黄梨、梁村乡红枣、西邵乡红杏等特色经济林果种植,特色经济林面积达5.3万亩。同时,该县把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力推进,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业,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个体经营创收;着力打造马颊河湿地公园,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保洁、养护人员,有效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实现增收脱贫。
濮阳县:实施农业产业扶贫见成效
近年来,濮阳县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确立了“调结构、育龙头、扶基地、促脱贫”的工作方针,创新举措,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扶贫之路。
一是支持带贫农业企业。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设施农业、规模种植、畜牧规模养殖等农业畜牧企业进行奖补,每吸纳1名贫困人口,县财政奖补企业5000元。二是大力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对通过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农业自主创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认定脱贫后,县财政给予2000元至8000元奖补。三是大力支持贫困户流转土地。对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土地5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园区、种植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由县财政给予一次性每亩300元的奖补。对流出耕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县财政给予每年每亩200元的奖补。目前共支持125家农业企业流转贫困户土地7893.4亩,亩增收1000元。四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农业园区进行奖补,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带贫能力。五是大力支持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效益高、质量优、品牌强、生态效益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贫企业免费提供种子、种苗、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增加贫困户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六是大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科技扶贫。
清丰县:培育特色产业夯实扶贫之基
清丰县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全面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积极探索“党建为保障、政府为引导、公司为龙头、基地为示范、贫困户为股东、种植户为产业”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精心打造助贫增收、精准脱贫的产业发展新引擎。
清丰县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大力推广食用菌种植,助推贫困群众长效增收、稳定脱贫。该县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培育壮大本土龙丰、业丰、科丰、瑞丰等“丰”字号系列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加大开放招商力度,积极对接北京建华弘康生物科技、山东远洋农业发展、镇江金田食用菌设备工程、河南天邦农业技术开发等企业落地清丰,制定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贷款降息、奖励补助等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去年以来,全县17个乡镇建设食用菌扶贫基地面积均在150亩以上,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明显。2017年,全县整合扶贫资金5500万元,沿阳子线、省道101、单拐大道打造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带,持续加强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全县新增标准化食用菌大棚3000余座、种植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800万平方米。
该县建立政府引导、龙头带动、贫困户参与为一体的长效推进机制,为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和机制保障。一是强化技术支撑,构建专家服务体系,主动对接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组建专家智囊团,开展产业规划、巡回指导、技术攻关。二是注入金融“活水”。构建金融服务、信用评价、产业支撑、风险防控四大体系建设,有效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
开发区:确保实现年内全面脱贫目标
2016年年初以来,开发区将脱贫攻坚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深入研判,探索实施了独具本地特色的扶贫方式。
一是强化金融扶持。紧密联系金融业,加大对贫困村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息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贷投放,拓宽了贫困户获得贷款的途径和增收致富的门路。
二是强化专项投入。财政列支专项资金500万元,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建设区级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1个、乡级电商服务站2个、村服务点21个,做到了贫困村电商服务全覆盖。
三是强化活动载体。深入开展“村企联建树党旗”活动,50余家企业与贫困村结成“一对一”共建对子;探索实施“三送一访”式扶贫,把农业生产技术、工作岗位等送到贫困村,多方开展科技培训、宣传与推广;全体党员携带钱物累计40余万元到贫困户家中访贫问苦,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
四是强化党建扶贫。组建33个驻村帮扶工作队,520名党员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帮扶贫困群众960名,全力推动贫困村脱贫致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整治贫困村村容村貌,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贫困村全部达到了“一降”“二净”“四有”“六通”标准。(市扶贫办/文)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