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吹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在全国掀起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热潮,催生了扶贫车间这一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新模式。
在充满丰收和喜悦的美好时节,我市迎来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的召开。9月22日,来自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人社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以及全国各地扶贫开发部门的100余名领导嘉宾莅临濮阳,走进范县、台前两县精准扶贫就业基地观摩指导,学习扶贫车间建设运行的经验做法。
濮阳模式叫响全国
全国看河南,河南看濮阳。这句话放在就业扶贫工作上,一点也不为过。
濮阳市委、市政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439个,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前农村特点、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就业问题、增加农村贫困劳动力收入、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的产业扶贫新路子,达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脱贫增速、村“两委”增力的“四增”效果。
近两年,全省各地积极复制推广濮阳模式,建成扶贫车间4451个,带动贫困群众17.8万人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就业,使务工贫困群众年人均收入增加到1万——2万元,有效加快了脱贫步伐。
2016年10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国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濮阳市的做法,引起了各地广泛关注,为濮阳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一张亮丽名片。
扶贫车间亮点纷呈
根据会议安排,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与会人员在我市观摩4个小时,涉及5个精准扶贫就业基地。
范县、台前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路两旁,一处处标语振奋人心,脱贫攻坚战气氛浓厚;下车处,扶贫产业集中展览,特色产品琳琅满目;车间里,机声隆隆,工人生产忙个不停……
政府怎么补贴?如何保证产品订单稳定?贫困户每月收入多少?……观摩中,各个扶贫车间经得起看,讲解人也经得起问。大家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议,很多问题都在观摩现场找到了满意答案。
令人难忘的,还有一幕幕感人场面:范县龙王庄镇东于楼村服装加工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内,婴儿在专门的儿童乐园里甜蜜安睡;台前县城关镇赵楼村藤编加工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内,66岁的张贵菊带着90岁的婆婆“上班”,加工藤椅时不误照顾老人;扶贫车间产品展示现场,回乡创业的“夫妻档”,动情讲述着“小作坊”变身“大工厂”的故事。
观摩路上不停点赞
观摩途中,大家在点赞的同时,不忘身上肩负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搜集着有用的信息,不放过任何值得琢磨的细节。“这个不错,用手机拍下来。”“宣传材料多拿几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回去后,就开始照着干。”这是在观摩现场听到的最多的声音。
江西省扶贫部门的一名干部说,感觉濮阳的做法很接地气,不少地方都有良好的基础,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管理上人性化,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取得了明显的脱贫增收效果,值得各地借鉴。
河北省一名干部表示,扶贫车间让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门路,村风、民风健康向上,社会更加和谐。在濮阳观摩,让我们看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途径、新希望。
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此次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的召开,目的是通过观摩交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提升工作。通过精心规划观摩路线和内容,我市向全国充分展示了河南省的良好形象,亮出了我市的经验特色,受到了广泛好评。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