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16日,是一个值得濮阳乃至全世界华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濮阳县西水坡考古工地清理出一座蚌壳摆组的龙虎墓,墓中的蚌塑龙就是“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将中华文明史从5000年向前推进到了6400年前。“中华第一龙”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和高度关注:1987年10月21日,时任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张忠培说:“我总算为故宫里的龙找到了祖先,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考古学家邹衡欣然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在《关于考古发现的“龙”之界定问题》中说:西水坡遗址的龙,是华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龙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传基因;西水坡遗址的龙和虎的组合出现,一方面支撑了龙的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改写了中国天文学史;西水坡遗址及其出土的龙,奠定了濮阳及其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华夏文化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作用与核心历史地位。
“中华第一龙”的出土,为濮阳争得了一系列称号―――
1995年10月中旬,在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将刻有“龙乡”二字的匾牌授予濮阳。
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龙永图,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张希清为濮阳授“华夏龙都”匾牌;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朱士光为濮阳授“中华帝都”匾牌。
自此,“中华龙乡”“华夏龙都”,成为濮阳光芒四射的历史名片。
30年,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瞬间。30年来,勤劳朴实的濮阳人民,始终没有间断对龙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论研究,没有间断对龙文化产业的探索挖掘,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03年,濮阳龙文化研究会成立并创办《龙乡纵横》刊物,为推动我市龙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04年,濮阳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5年、2000年、2007年、2009年,市政府协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了全国性系列龙文化专题研讨会,并结集出版了系列探讨论文集。
2000年,农历龙年,我市首届龙文化活动周成功举办。自2012年起,我市连续举办“二月二”龙文化节。文化搭台,经贸唱戏,龙文化节成为我市对外展现风采、提高知名度的重要平台,也成为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重要抓手。当年,我市在龙文化节中签约项目35个,项目投资总额344.33亿元,引进市外资金342.9亿元。2014年龙文化节,我市举办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水坡遗址和卫国故城遗址揭牌、龙文化书画扇面精品展等活动。2015年龙文化节,我市举办了龙凤古玩城开工、子路博物馆挂牌等8项活动。2016年3月,我市举办了“二月二”龙文化节开幕式暨龙吟兴农大典。2017年2月,我市举行了濮阳龙韵祈福大典暨“二月二”龙文化节开幕式。
2013年8月,市龙文化产业促进会成立,进一步加大了我市龙文化研究及龙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
2016年5月,市委、市政府经过论证研究,决定拿出专项资金,启动西水坡遗址博物馆暨中华龙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尊贵、智慧、勇敢、吉祥、美好、兴盛的象征,龙文化在华人心目中占据无比崇高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市紧紧抓住独具特色的龙文化,筹谋建设龙文化主题公园、龙文化碑林等特色景点,发展龙文化旅游产业,组织研发包括麦秆画、草编、剪纸、纺织品等富有创意的工艺美术纪念品,创作大型杂技情景剧《神龙部落》《水秀》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龙文化的引领,发奋赶超的濮阳人民,将会把濮阳打造成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龙的传人的旅游胜地,使人们游龙都盛景、品龙韵文化、寻龙脉源头、沐龙泽灵瑞,让龙文化大放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段利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