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俺村越来越好”

作者:贺德敬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6-24 07:18:55   

6月15日,是记者到濮阳县五星乡葛邱村驻村蹲点采访的第一天。  

上午9时,记者的车刚拐过灌溉渠上的一座桥、眼瞅着快要进村了,车子的前轮却陷进了一大片烂泥中。记者驾车前冲后倒,折腾了1个小时,最后在葛邱村几名村民的帮助下,把车推了出来。  

得知记者要在村里蹲点采访,几名村民格外热情。“北边的一座桥正在修建,过几天就修好了,那才是到俺村的一条正道。你走的这条道旁边正在开挖第二金堤河,等这条河挖好通了水,俺村就更漂亮了。”村民季洪峰指着远处几台正在忙碌的挖土机对记者说。近几年,季洪峰和村里几个同伴到新加坡打工,每年能挣10余万元。“在外面打工虽然挣钱多点,但还是想念家乡。现在俺村已经改造成森  

林小镇,正在发展乡村旅游,变化实在太大了。我也不打算去新加坡打工了,准备在村里开一个农家乐项目。”  

季洪峰的话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驻村蹲点采访的几天里,记者徒步转遍了葛邱村的每一条街道、小巷和村旁1500亩森林,近距离感受这个村庄散发出来的生机。  

葛邱村共有1800人,由西葛邱、中葛邱、东葛邱3个紧邻的自然村组成,一条弯弯的小河穿村而过。4年前,一名台前县的园艺师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在此种植了1500亩的林木,有海棠、国槐、红叶李、白蜡、紫叶桃、百日红等十几个品种。如今,这些苗木均已长成了直径几厘米粗的小树,放眼望去,郁郁葱葱。森林中有数条蜿蜒曲折的碎石小径,沿着小径行走,走不远就能看到一个别具一格的木制牌坊,还有用十二生肖等园艺景观,一步一景、别有洞天。“这里成了一个天然氧吧,每天都有很多城里人开车过来,在这片森林中散步、休闲观光。就连村里的乡亲也开始注重养生锻炼,每天清晨和傍晚,有一两百人在林子里跑步。”葛邱村村民宋群立说。  

华泰园林的存在为葛邱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土地流转让包括14户贫困户在内的100余名村民当上了华泰园林的园艺工人,每人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而更多的劳动力则走出家门,到外地打工挣钱。从去年起,葛邱村提出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森林小镇”。并先后争取资金500余万元,修建了整洁、漂亮的文化广场,对村里所有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沿街建设了文化墙,修建了自来水管道、排水管道,把每户村民家的旱厕进行了改造。走进葛邱村,街道两旁洁白的墙壁、以“二十四孝”“二十四节气”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内容的壁画、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道路两边整齐的花池和盛开的鲜花,还有一个个富有乡土气息的木牌坊等,无不让人赏心悦目。  

72岁的王银县是葛邱村的五保户。说起村里的变化,老人滔滔不绝。“以前村里穷,种地要交公粮,现在不仅免了公粮,种地还给补助,老百姓看病也给报销。这几年,村里的劳力都出去打工挣钱,家家户户翻盖了新房,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脑就不用说了,每家都有,瓜果蔬菜常年不断。村里通了自来水、安了路灯,日子越过越好了。”王银县说,他年纪大了,每月都能领到政府的低保补助,村委会还安排他担任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发给他300元钱。“再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我每个月的钱根本花不完。”老人说。  

“土地流转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现在全村有40%以上的村民常年外出务工。”葛邱村村委会主任王麦成掰着手指,对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全村人均土地1.3亩,如果靠种地,每年按小麦和玉米计算,除去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每亩地的纯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土地流转之后,村民每亩地每年收入1500元,外出打工少则能挣三四万元,多则能挣七八万元。“现在俺村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比10年前翻了两番。除了14户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外,每家的日子过得都很好。对村里这14户贫困家庭,我们也制订了详细的帮扶措施,相信他们很快就能脱贫。”王麦成说。  

在葛邱村蹲点采访的几天,记者专门做了个调查,发现全村440户人家中,有44户建起了两层楼房,还有152户购买了面包车或小轿车。“俺村越来越好。”成了连日来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