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网讯 6月6日,记者自市委农办获悉,去年年初以来,我市以“顶层设计、一体推进、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为思路,以“产业为根、文化为魂、生态为韵、民生为本”为原则,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干劲足、动作快、覆盖广、内涵宽的好态势,为实现农村各项事业赶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共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782个、魅力村镇81个。其中,今年新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22个,已完成规划16个。
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各县区精心选点布局,实施组团发展,着力打造国道106、濮渠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黄河大堤沿线等“三纵三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一批设施完善、卫生整洁、环境优美、内涵丰富、韵味浓厚、产业繁荣的美丽乡村脱颖而出、各美其美,发展聚集效应不断放大,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各县区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垃圾处理机制,基本实现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环卫保洁工作整体打包给社会保洁企业统一管理运营,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对村庄、河道、坑塘进行集中治理,对白色污染进行重点整治,对农户庭院进行大力提升,使村庄品位全面提高,群众环境意识和家园意识不断增强。
休闲旅游与农村初步融合。各县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重要举措,聚焦“调结构、抓特色、转方式、增收入”,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田园风光、自然生态为依托,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农耕体验等融为一体,积极构建以现代特色农业、休闲旅游、民宿度假等服务产业为引领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初步走出一条休闲旅游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各县区坚持“硬件要硬,软件也要硬”建设思路,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主题,以乡风文明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统筹项目、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完善农村水、电、气、网、路、房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村民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生活不断向城市品质发展。据统计,各县区建成村民中心1523个,积极开展医保、培训、民政、金融等各类服务,使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早知情。100余个村以文化广场为载体,组建秧歌队、腰鼓队等,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同时,积极开展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以及文化服务等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在广大农村营造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记者 王志浩)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