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俺孙子结婚,花了不到8万块钱。多亏市里、县里出台的新规定,真是给俺减轻负担了。”2月28日,提起日前孙子结婚的事情,台前县后方乡王楼村村民王建洪仍是感慨不已。他算了一下,这次孙子结婚,彩礼花了6万元,喜宴酒席办了8桌,迎亲车用了6辆,总花费居然不及原预算的1/4。
王建洪口中的“新规定”,是台前县贯彻落实全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系列活动,于2016年11月出台的河南省首个《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意见》对喜事新办给出了一张“清单”:彩礼总额控制在6万元以内,喜宴酒席控制在10桌以内,烟每盒不超10元,酒每瓶不超30元。
这些具体规定,有力遏制了农村红白事互相攀比、奢侈浪费的现象,切实减轻了群众的生活负担,有效防止了群众因办红白事致贫返贫,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拍手称赞。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随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要求扎实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树立文明乡风民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随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3次召开会议进行具体安排,提出做好活动设计、突出群众主体、营造良好氛围等要求,通过广泛动员、层层贯彻落实,使移风易俗活动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理解和群众广泛支持。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县区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工作。台前县率先行动,于2016年11月底出台有关规定,倡导节俭文明新风;清丰县随即跟进,制订《农村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其他县区纷纷出台文件,积极贯彻落实有关规定。目前,移风易俗工作已在各县区全面铺开。
把制度落到群众心坎上有了好制度,关键在落实。
过去,农村结婚讲究的是“万紫千红一点绿”“一动一不动”。前者指5元纸币1万张、100元纸币1000张、50元纸币若干张,总计15万余元;后者指一辆小汽车和一套房子。加上“换手绢”、“三金三银”、喜宴酒席等,一次婚礼花费高达四五十万元。不少农民借债办喜事、贷款建新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内心十分反感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但大多人受制于传统习俗、宗族势力和人情世故等因素,只好硬着头皮跟风。
如何让移风易俗活动落到实处,真正把广大群众从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而致贫返贫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我市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选准切口、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持续攻坚,进行了有益探索。
压实责任。推动移风易俗,贵在持之以恒,难在以外化内。我市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有计划、有步骤地逐级组织实施。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和村民自治作用,召开村党支部书记会议、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培训会、农村媒人培训会等,让移风易俗活动有章可循、有人操心、有人监管。
建章立制。抓住反对婚丧大操大办的关键环节和移风易俗的主要原则,出台相关规定,从程序、彩礼、酒席、车辆、民间媒人管理等方面,控制农村红事;从程序、餐食、时间、规模、治丧形式等方面,控制农村白事。对超出既定标准的情况,以教育引导为主,对破坏村规民约、不按规矩行事、带坏风气的行为进行惩戒。
加强督导。加强过程监督和活动指导,对各县区、有关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督导考核,采用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小结、年终算总账的方式,促使各县区把移风易俗这一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陋习破了 群众笑了
“县里出面制订红白事标准,给群众减轻‘包袱’,大家一百个拥护!”提起亲朋办红白事的新变化,台前县侯庙镇大杨村老党员杨华激动不已。
“婚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已经超出多数农民的承受能力,风气早该刹刹了。”台前县孙口镇孙口村党支部书记丁士阔说,“党委、政府有倡导,红白事简办就有了依据。攀比陋习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我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显著成效,引起了全国各地和各大媒体的关注,经验做法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刊播。(记者 段利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