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特约记者座谈会上,《大河报》(先前为《大河文化报》)创始人王继兴老师称我为“新闻迷”,但我认为自己更是“党报迷”。因为,党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是党报圆了我的记者梦。
我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认为,自己没多少文化,更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学习,所以尽管生活困难,他们仍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给我和姐姐妹妹订阅《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这在当时的滑县县城大概是第一家。从小读党报,我养成了剪贴好作品的习惯,每年都能整理好几本。1972年底,下乡做知青后,我只能隔几天就跑到十多公里外的农场总部借报纸看。看我这么痴迷,分场破天荒地订了一份《河南日报》,并让我当读报员。时间久了,我便萌发了学写新闻的想法,开始试着给县广播站投稿,从此走上了业余通讯员的道路。
做了近6年知青、返城到滑县商业局工作后,条件的改善更激发了我给党报投稿的积极性。1983年,《濮阳日报》创刊,我在给滑县广播站投稿的同时,也把稿件投给《濮阳日报》《河南日报》等党报。在《濮阳日报》试刊的第二期,我就发表了简讯《濮阳市开展卫生大检查》。1983年9月10日,我写的《河西一队户户有“白兰”》被《河南日报》采用,虽然稿件只有30多字,却极大地增强了我给党报投稿的信心。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我的稿件见报率也不断提高,在《濮阳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的发稿量连续几年名列全县前茅,我也因此当选县“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被安阳地区表彰为“优秀通讯员”。1986年,濮阳市筹建濮阳人民广播电台,由于采写新闻成绩突出,我被调到电台做记者,从此圆了记者梦。
30多年来,我在电台发表新闻稿件的同时,也在各级党报发表了不少作品。例如,我参与了我市黄河背河洼地综合治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许多稿件在《濮阳日报》发表。2015年、2016年,我和《濮阳日报》记者合作,采写反映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的稿件近百篇。《农民“安家贷”助力农民进城安家》《濮阳建立省首家房产超市》等稿件在《濮阳日报》《河南日报》《中国建设报》等发表,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房地产市场发展“濮阳模式”“去库存濮阳经验”在全国叫响。
我看着党报学新闻,从一名知青、业余通讯员成长为高级记者,我由衷感谢党报的培养,是《濮阳日报》杨吉昌、冯秋昌、贾聚武、付青叶等老师的指导,使我的新闻业务能力不断提高。退休后,读《濮阳日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给党报投稿,仍是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尽管现在已是多媒体融合时代,但我坚信:党报的独特作用无可替代,党报的生命力永存!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