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大道通衢向未来
——G341胶海线濮阳境升级改建工程巡礼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2-18 06:05:36   


“我常年跑运输,不管是去山东还是到安阳,都得走这条路,每个月要跑无数趟。以前这条路路面很窄、坑坑洼洼很难走,现在经过重新升级改造,路面又宽又平,每次去山东送货,都是最好跑的一段路。”12月15日,从山东返回的南乐县个体运输户常连聚指着身后升级改造完成后刚刚通车的G341胶海线南乐县城东段高兴地对记者说。

G341胶海线东起山东省胶南市,西至青海省海晏县,是贯穿我国中部版图一条重要的东西干线公路大动脉,也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发改基础〔2013〕980号文件要求,由原S301大林线(省道)规划升级的一条国道。作为河南省北部地区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对于我市而言,其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这条道路濮阳境段全线原为二级公路,路面只有12米宽,因原道路设计标准较低,且路面损坏严重,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为完善路网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G341胶海线濮阳境的升级改建被列为今年省、市重点项目之一。

打开交通地图,G341胶海线濮阳境起点位于南乐县与山东省莘县交界处,与山东省S324相接,路线经南乐县产业集聚区,向西一直延伸至清丰县与内黄县交界处,全长50.2公里。

据市公路管理局局长王中怀介绍,这条道路升级改造工程不仅是省道升国道,而且在我市境内只有从南乐县城东(李家屯)至山东交界段的19公里设计为二级公路,其余从与内黄交界处至南乐县城东(李家屯)26.1公里路段均设计为一级公路,路基和路面的宽度分别达到27米和23米。该工程从今年3月正式开工,到目前已完成投资3.6亿余元,南乐县城以东主体工程完工通车里程26.8公里,剩余路段预计于明年年底建成通车。

为按时间节点如期把这条新国道升级改造成群众放心的“样板路”,市、县公路人为此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在破土动工之前,就率先创造一个“奇迹”―――仅用6天时间,完成3个乡镇12个行政村822户15.7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接下来遇到的困难更是接踵而至:穿村过镇路段长,施工难度大;雨天多、降水量大;资金不足……但在参与工程改造的公路人眼里,再大的困难也大不过战胜困难的勇气。

南乐县公路管理局工程队队长谷胜利说:“从工程一开工,我们所有人每天从早晨6点忙到晚上7点,中午只在现场休息1个半小时。这已是施工季的常态,有时因施工需要经常24小时不间断作业,没人休过礼拜天和节假日。”谷胜利的父亲是县公路局的一位退休职工,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常年卧床不起,并且神志不清,需要人全天候照料。因为谷胜利是工程负责人,工地上离不开他,几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是白天让姐姐和妹妹照料父亲,他下班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守候在老人身边。

南乐县228名参建者战高温、斗淫雨,争时间、抢速度。韩志勋是一名装载机工人,他和工友们一起在炎炎夏日顶着野外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现场施工作业,汗水让他们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最艰苦的时候,因为人员少、工期紧,我曾经12小时连续不间断作业,饿了就啃一包方便面。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下雨天没法施工,天一放睛就得连轴转,把施工进度赶回来。只要能按期完成任务,我们吃点苦不算啥。”韩志勋说。

狠抓工程进度、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间节点。市、县公路部门采取“三勤”的管理办法,即勤检查,及时掌握进度动态;勤调度,坚持每月一次调度会制度;勤服务,对工程问题及时答复,为施工单位排忧解难,争取时间。确保了该项目第二标段主体工程于9月24日顺利完工。在加强业务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工作中,参战各方都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在施工中形成一套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全程抽检、交通质检中心终检的三级质量管理体制,发现违规施工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工程推倒重做。

细微之处见精神。据了解,市、县公路部门在道路升级改造施工过程中,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性 大检查,每半月进行一次质量抽查, 随着工程进展定期与 不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查。为落实责任,实现压力层层 传递,项目业主同施工、监理、质量监测单位等均签订了 工程质 量目标责任状, 施 工单位则同 本单位工程管 理人 员、检测人员、施工人员分别签订了责任状,把工程质量 责任落实到人。 同时, 在材料进场环节严格检测把关,不 合格的材料绝不准使用。对原材料、 成品或半成品必须做 到 “四验” “三把关”, 确保各单项材料的性能符合技术 要求。

 G341 胶海线 濮 阳 境升级改建工程的另一 大亮点是,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 “冷再生” 技术、 采取平行流水作业 方式进行施工。 市公路局一位技术专家对记者说:“原来 公路改建时,原路面的路基破碎后都被当作建筑垃圾用车辆运走、填埋,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很多筑路成本,又污染环境、影响施工进度。‘冷再生’技术就是用 铣刨机把原公路路基就地铣刨、粉碎, 然后运送到新路基 铺设现场,经过与再生原料混合后被重新摊铺在新改建的 路基上,由冷再生机进行拌和、整形、碾轧成形后再次就地 “服役”,实现废物再利用。这样, 不仅能节约大量运输成本,而且石料成本也能节约50%以上,施工效率大大提高。”(记者 贺德敬 通讯员 向玺 尚杰)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