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网讯 11月25日,我市顺利通过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预验收组的验收,这表明近年来我市的质量强市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市历来重视质量、追求质量、崇尚质量,自2014年12月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后,我市开始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将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确定了质量强市建设目标和任务,建立了定期督查、考核、奖惩等制度,有力推动了质量强市建设,我市连续3年被省政府评为质量立省工作优秀单位。
为确保质量强市战略落到实处,我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实施“三大战略”。实施质量提升战略。着力推动制造业精益化、服务业精细化和现代农业安全化,促进政府管理的高效化,使质量发展达到先进水平。全市食品药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率为100%,食品质量合格率为98.3%。全市重点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6%,农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6%,监督新开工工程覆盖率、质量合格率、竣工验收备案率、节能标准执行率均为100%。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区域质量建设激励机制,引导激励企业加强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各级政府质量奖评选,濮耐股份获得“河南省省长质量奖”。目前我市商标有效注册量为7400余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件、商标国际注册数7件、河南省著名商标131件。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先进标准体系,围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标准化创新,积极参与标准制订,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市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435项,建立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3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制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7项。
建设“三大体系”。大力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信用评价和发布制度,全市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档率在90%以上,预包装产品质量信用档案建档率在85%以上。大力推进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了以国家级质检中心为龙头,以省、市、县级质检中心为骨干,以各类检验检测机构为支撑,适应我市产业发展的检验检测平台体系,共建成市级以上检测机构81个,检测能力涵盖工业产品、农畜产品、食品药品等9大类别。大力推进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产品、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监管,加强质量安全风险通报、事故调查处理和安全风险快速处置工作,防止发生产品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安全问题。
强化“四项提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了国家级产品质检中心等一批质量创新基地,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省级质检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提升标准引领能力,建立健全产品、食品、石油化工一体化、小麦、玉米、生猪等10大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提升计量保障能力,全市各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共建立涵盖7大计量领域的计量标准48项,具备开展57种计量器具的检定能力,形成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量传溯源体系。提升质量保证能力,全市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434家、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95家、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企业69家、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 ACCP认证企业13家、产品认证345种、食品安全体系认证FSM S11家,GSP认证85件,其他认证26家。
抓好“四大质量”。着力抓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领域的质量工作,全市质量工作整体水平有效提升。狠抓产品质量,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96%,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3C目录内产品认证覆盖率100%;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死亡率均为零。创建了化工、石油装备、泥鳅养殖等3个省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了2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和5个省级出口基地,出口基地数量居全省第一位。狠抓工程质量,严把工程质量安全关,开展了“瘦身钢筋”、预拌混凝土、建筑原材料专项检查,全市没有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狠抓服务质量,规划建设了8个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建成投用了开发区科技产业孵化器、濮东创意产业园等高新技术创业平台。加快推进服务业“两区”建设,全市服务业“两区”建成4.7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900余家,个体经营户7000余户。狠抓环境质量,围绕建设美丽、宜居、生态、幸福新濮阳的目标,不断加大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生态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强力推进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步提高。
加强“四个建设”。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形成了“人文、品牌、安全、创新”的濮阳城市质量精神,谋划建设了占地70亩的质量主题公园,在全社会凝聚了质量价值共识。加强质量维权体系建设,依托智慧濮阳、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和市长热线、市长信箱、质量举报投诉热线、消费举报维权热线等,构建质量维权体系。近年来,市长热线、市长信箱等受理群众反映质量问题及时率、满意率均为100%。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安全监管体系,建成了覆盖预警、准入、监管、整治、规范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加强质量多元救助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助机制,健全产品侵权责任、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等制度,创新推行了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和电梯安全保险制度等,提高了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记者 段利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