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润物无声
——我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纪实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1-28 06:08:16   

赴郑对接34次,成功申请“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下简称“小农水”)项目8批次12个县区,争取上级资金75768万元。

新打机井4517眼,维修机井2784眼,配套水泵8628套,铺设低压地埋管道4020千米,埋设低压电缆4121千米,清淤沟渠1491千米,衬砌渠道1083千米,新建维修各类建筑物15145座。

新增恢复灌溉面积48.9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1.62万亩,新增改善排涝面积53.2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4.0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23.13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4316万立方米,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523万公斤。

从2009年起,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水利局紧紧抓住中央加大水利投入力度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小农水”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抢抓机遇谋赶超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大力支持水利建设,先后对渠村、南小堤、王称?氐?9个大中型引黄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干、支、斗、农、毛渠道数量为1万余条,年引黄水量攀升至10亿立方米左右。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各项水利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水利配套工程建设“最后一公里”仍相对滞后,恰逢2009年国家启动第一批“小农水”项目建设,市水利局随即把目光转向于此。

全省118个县,但每年立项审批的“小农水”项目仅有30余个,其竞争之激烈、争取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市水利局根据“小农水”项目竞争立项的特点,组成专家团深入各县区的项目区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对工程的总体布局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建设方案的合规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班子成员积极协调省财政厅、省水利厅专家,阐述“小农水”项目对濮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表达对“小农水”项目落户濮阳的热切期盼。

目前,市水利局已成功申请“小农水”项目8批次12个县区,争取上级资金75768万元。其中,清丰县在第六批“小农水”立项审批中,建设方案排名第一、现场陈述排名第一、综合排名第一。

严把“四关”保质量

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第一生命。为确保项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项目工程发挥应有作用,市水利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把建筑材料采购、施工队伍选择、工程施工管理和质量检查验收这四个关口。

建立健全项目推进和质量管理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工作台账,形成市、县、乡、村责任具体、任务明确、时限清晰的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采取技术人员、乡干部、村干部等七方共同监督制,对工程建设全程进行监督。强化验收机制,在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对“小农水”项目所有工程进行实地丈量、全覆盖验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纠正并严格追责。实行质量返修赔偿制度,在施工合同中明文规定,水泵、控制设备、变压器等大宗设备返修率不得超过3%,否则除更换新产品外,每超一台扣除本台采购价的30%。实行工程质量保证金预留制度,将10%的财政性资金作为质保金,待项目验收合格一年后付清,切实增强施工队伍的责任感。

截至目前,我市已实施8个批次的“小农水”项目建设,工程返修率几乎为零,工程质量经受起了时间的考验。

科学谋划创特色

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可以节约建设资金,也为工程建成后长期发挥应有效益创造了条件。市水利局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清丰模式”“范县样板”“台前范例”……

9月29日上午,清丰县六塔乡罗寨村村民马采民看到自家的2亩多地有点干燥,拿上县水利局配发的软水带,连到地头的出水口,再用储值卡在50米外的控制器上一刷,水流就从软水带末端涌了出来。不到2个小时,2亩多地就“喝”饱了水,这样的灌溉速度在2015年5月之前是不敢想象的。马采民回忆道:“以前,各家地头没有出水口,浇地得扯好几盘带子,光铺带子、收带子就得1个多小时,加上浇地的时间就更长了。再往前说,还得往机井里下水泵,我一个女的根本干不了,得把孩子他爹从外地喊回来才行。多亏了县水利局,现在浇地越来越方便,真是给咱农民办好事了!”

与清丰地处严重缺水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不同,范县毗邻黄河,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小农水”项目建设内容以田间末级渠道为主。9月28日,望着一片片长势良好的稻田,范县龙王庄镇田柳寺村党支部书记路同领深有感触。他将田间末级渠道的优点归纳为四点:一是渠道全部硬化,避免野草滋生、阻碍水流,灌溉效率提高了;二是渠道统一标准,避免深浅不一,灌溉面积更广了;三是渠底低于稻田20厘米,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四是由于灌溉及时充分,今年每亩水稻产量有望增加200斤左右,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

除了助力传统农业,“小农水”项目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2014年,范县在推进颜村铺乡“小农水”项目建设时,恰逢河南省佑林实业有限公司在钟麻口村流转土地500亩,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项目。由于生态园主要种植作物为有机葡萄,不适宜大水漫灌,范县水利局及时将原建设内容进行调整,为其新挖进水排水沟4000余米、新打机井8眼、铺设滴灌管道500余米。该生态园项目总经理钟丽介绍,有机葡萄从明年开始将稳产在每亩4000斤左右,主要销往南京、上海等地,市场售价30多元每斤,经济效益可观;同时,生态园可为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50个,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建章立制促长效

项目建成了,如何加以管理使用,使其长久发挥应有作用?为此,各级水利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尝试。

清丰县水利局设计开发手机APP软件,轮流显示控制器编号、总用电量、总用水量、剩余金额、瞬时流量、脉冲、水位、土壤墒情等信息,农民用水户可在1公里范围内通过手机实现控制泵的开启和关闭。同时,在控制器加载断相保护功能,三相输入输出电源断相或水泵运行电流严重不平衡时,立即报警并控制水泵停止运行,避免水泵和设备因不正常运行而损坏。

范县在全省首创农民监督员聘用制度,聘用项目区内责任心较强的村民担任质量监督员,与监理单位共同发挥质量监督作用。引入第三方检测制度,聘请具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单位,对完工项目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工程质量标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节水灌溉、智能卡应用、升降式给水栓安装与灌溉模式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南乐县在项目工程完成后,由建设方将工程移交给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及村级组织,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确定责任区段和管护责任人,同时注重创新机制建设。一是及时组建协会,建立健全各项工程运行管护制度、协会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等,使工程在管理、养护、维修等方面有章可循。二是由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工程管理协议,使管理者责、权、利有机统一,确保管护人员在工程管理上有法可依。三是县水利局、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共同制订灌溉运行操作办法、定期汇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逐步修改完善项目工程管护制度。四是责成农民用水户协会观测、收集、整理有关工程增效的技术资料,总结经验和不足,以便推广应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水利建设累累硕果,市水利局局长孙文标却没有丝毫满足:“我们将继续利用‘小农水’项目进行田间末级渠道建设,着力增加改善有效灌溉面积,逐步解决全市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达到‘节水、节肥、节地,省工、省时、省电,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全市农业增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记者 冯向忠  通讯员姚慧凤 郭宏飞)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