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改出新活力 革出新动力
——市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解读之五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0-24 07:00:33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濮阳自身发展问题、化解风险挑战的根本途径。

市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的精神推进改革,强化体制机制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们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扎实有力地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现在亟待做、能够做的事情做起,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同时也受到不少限制。从“基础性”到“决定性”,意味着市场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但是,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非不重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包括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做好公共服务等。

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因企施策、分类推进,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特别是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确保经过2至3年的改革,使现有95家市属国有企业减少到30家左右。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投资项目审批范围大幅度缩减,有效调动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投融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持续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广PPP模式,积极引进商业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中介等各类金融实体,规范发展融资租赁、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们必须积极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健全综合治税体系。

着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简政放权,精简的是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和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活的则是企业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我们必须坚持以“七单一网”为核心,统筹推进投资审批、收费管理、商事登记、职业资格等相关改革,规范权力运行,不断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确保改革“蹄疾而步稳”。

大力发展政府网上服务,是新时期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近十多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展明显,为方便公众办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和电子政务应用深化,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服务整合已成为当前提升政府网上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我们必须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和网上办事,推广一个部门受理、联审联批、多证联办等审批服务模式,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根源动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是服务型政府在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表现。因此,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过程,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道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加快构建集中审批、审管分离机制,探索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古人说,“善政必简”。从多年经验看,不改革、不创新,就很难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我们必须持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推动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公共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需求,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形成公共服务发展新机制,有力地促进我国服务业开放,吸纳更多社会人员就业。我们必须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着力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因此,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必须抓好社会事业改革。

改善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着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机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解决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认真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逐步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逐步消除“大班额”和“择校热”现象;推进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

医疗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我们必须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在破除以药养医、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发展社会办医、开展分级诊疗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住院吃药更便宜。

社会保障是民生问题的“安全网”,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我们必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保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并轨,推行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分配有效机制,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当前,要坚持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抓手,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各项改革的综合效应,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

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建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与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相交织,构成了我国农村治理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撑。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必须坚持“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基本方针,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确保今年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资产总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日益突出,侵蚀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设。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活力的关键。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需求明显增长。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产权流转和交易规范化,实现资源资产资本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利于充分利用金融手段调配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加快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体系建设,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快农信社组建农商行步伐,三年内完成县级联社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