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市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解读之三
以创新驱动凝聚发展活力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0-16 06:49:45   

市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汇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潜能,努力将濮阳建成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城。

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等。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在战略定位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发展动力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战略重点上,强调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战略资源上,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制度保障上,强调破除一切束缚创新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在实践途径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十二五”以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实施,科技成果的质量明显提高,专利数量不断攀升,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载体不断丰富,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仍存在科技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创新资源匮乏、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等问题。目前,我市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经济发展正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进步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是我们濮阳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要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

培育创新主体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培育五大创新主体,即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33家,总量居全省第10位;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2家,数量居全省第2位;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市创新型示范企业33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2家,数量居全省第2位;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8家,创新主体发展势头强劲。同时,全市还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家;2015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众创空间联盟,盟员单位已达35家,创新载体持续完善充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天津、广州、盐城等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濮阳实际,要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围绕我市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从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到2021年培育100家创新能力和带动作用强的创新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借鉴天津的经验,先培育一批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国家级高企后备库,逐步培养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确保到2021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家。

三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其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到2021年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50家。四是加快建设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到2021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实现大中型企业全覆盖;建成2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五是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各类科技园区建设。鼓励支持产业集聚区、各类园区建设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到2021年,每个产业集聚区要结合自己的产业特色,建设1至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每个县区建设3至5个众创空间,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1个大学科技园。

实施科技项目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科技创新,科技项目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96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省级项目284项。科技成果质量明显提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39项。特别是2015年,2个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居全省第一位。专利数量不断攀升,累计申请专利5967件,授权专利4242件。全市有效发明专利422件,万人拥有量达1.17件,居全省第七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拥有率达到17%,超额完成全国2015年平均实现10%的目标。

今后5年,我市要实施科技项目,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实力。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针对我市优势重点产业,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光电子及灯饰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家具产业、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粮食加工产业等9个产业创新链,明确重点企业,突出产业需求,强化链条设计,统筹配置资源,实施一体化创新。要围绕重大产业技术专题,积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凝聚创新资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扩展科技合作渠道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近年来,市政府与院校合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市政府相继与北京化工大学等24所高校院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积极搭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建设了上海―濮阳创新驿站、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濮阳工作站等技术转移平台。引导企业走出去建立研发中心,濮耐股份在北京建立了科技研发中心,惠成电子在河南省科学院化学所建立了实验室。鼓励、支持企业请进来建立专家合作平台,泓天威药业、佳华化工建成了院士工作站。举办政、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召开不同形式的政、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全市有390家企业与国内335家高校院所进行合作,合作项目510项。

当前,我市要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支持,主动融入国家、省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国家、省在濮阳多设试点、多给政策、多评项目。要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到创新要素密集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合作、进行企业并购,获取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主动开展同发达地区、央企等高水平创新主体的对接,引进创新型龙头企业,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引进技术创新成果,建设特色专业科技园区。要拓宽科技合作的领域和范围,结合我市科技需求,瞄准科技发展前沿,跟踪产业发展高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运用全球最新科技成果,助力濮阳科技创新;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亚欧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国际大战略,开展同以色列等沿线国家农业及其他方面的科技合作。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提高全民素质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在统筹协调上求合力、政策创新上求突破、品牌塑造上求实效、综合环境上求优化,扎实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人才工作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政府系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5781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676人,占11.55%;具有中级职称的24936人,占43.13%;具有初级职称的25949人,占44.8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7家,平均用工人数253204人。经过对108家企业抽样调查,员工总数为34062人。从学历结构看,博士研究生以上共58人,占员工总数0.17%;硕士研究生共320人,占0.94%。从职称层级结构看,正高级职称115人,占0.34%;副高级职称336人,占0.99%。

我市人才工作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运行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政策激励落实不够到位,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够合理,平台少、投入少、人才环境有待优化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对于濮阳来说,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培育工程,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名。实现引进高学历人才工作常态化,为全市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学历人才1000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努力造就200名具有现代理念、战略思维、创新意识的优秀企业家。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和职教攻坚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事关濮阳前途命运。没有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难以实现。我市要跻身全省发展第一方阵,不仅要提高增速,更要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发展的质量和内涵。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市优先战略,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凝聚发展活力,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




责任编辑:刘循源